赶财
我的家乡三里畈是大别山南麓一个美丽的小镇。以往,每到夏天的夜里,大人小孩、男人老妇,都喜欢晚饭后拿着椅子、扛着板凳、抬着凉床到镇前河边乘凉。这时候鬼怪狐精的故事、英雄奸贼的评书、民间趣闻和传说就开始了。听得最多的是爷爷向爸爸、叔叔、姑姑他们讲:人赶财不到,财赶人准富;人心不满百,做了皇帝想外国。说的就是我们镇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民国初期,家乡小镇很热闹,店铺连绵三里畈,商贾云集七甲街。过境客商人不断,来往车船流水一般,陆路西通武汉、北上河南、东向安徽、南下九江,水路由天堂河、下巴水直达长江入大海。因此,镇上开店经商人家多,富裕大户人家多。有一个小户绰号叫何懒奇的人,一心想赶个大财发,超过那些富商阔户。他听说河南米贵,秋后将自家和丈人家的新米装了一大车往北运,想赚一大笔钱。哪知那年秋季阴雨连绵,大车上路后行进艰难,加上大风经常掀开了盖车的雨布,十几天到达后,车上的大米已是大半发胀霉烂,空手而归。回来后几个月,得知安徽羊价低,贩到武汉定赚钱,就能发财过好年;于是,东拼西凑办点本,买了羊,途中赶着羊群翻越大别山,突遇大风雪,加上山高气温低,羊群冻死一大半,无功而返。到了春天又在想,今年再不发点财日子怎么过得去,又听他人怂恿,借了本钱合伙到江西贩卖瓷器,由于心切车急速度快,一车瓷器翻了成碎片,血本无归。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要想发点财真难啦!
几笔好生意,本想赚大钱,不但财没发,还欠一身债,哀声叹气后,只好在自家门前赊货摆小摊,规规矩矩做生意,慢慢还本又还债。每逢节日农忙时,挑上日用百货担,走街串巷又下乡,几年下来,小货摊变成大货铺,小货郎变成大掌柜,生意红火一天比一天好,进货出货一天比一天忙。那年夏天河里涨大水,下游上来一条大货船,停在镇前码头边,船上装满日杂货,价值大洋好几万,看热闹人们问船长,帮那家商铺运地货,答说三里畈何懒奇,懒奇听后也吃惊,既没有这大本钱,也没有进这批货,怕是船长搞错了。货船等了两三天,无人卸货无人问,眼看水退船难走,只好把货卸到何懒奇门上,轻船顺水回武汉。何懒奇得了这批货,赚了大笔钱,生意逐渐大,越做越红火,卖什么就赚,做什么就成,开杂铺卖百货,开粮店卖米油,开作坊造酒卖,开榨坊造桐油,日进斗金嫌不够,有田千亩嫌不多;又开当铺钱庄,放起了高利贷,办赌场搞博彩,放码是驴滚利,逼得商店倒闭,村民卖田卖地,怨声载道一片。直到四九年解放,人民政府将其法办了。到后来,还是人财一场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