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子街是泰州的一条老商业街,也是泰州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它在里下河地区远近闻名,是里下河地区的第三大商业中心。它的位置在今海陵北路自北门城河边至中百一店处。坡子街全长约半华里,老街路面用麻条石铺成,街道拓宽前路宽约四米,狭窄处如遇两辆黄包车交会,交通常为之堵塞。坡子街的北端为搅军楼,旧街道在此分岔:偏东向北为弯子街,通杜家巷和紫藤花架;偏西向北到西坝口,接 行街、彩衣街、篮子行街,直至赵公桥。昔日,坡子街西侧有店铺一百多家,各行业的名牌商店以及银行、钱庄多半集中于此,如鼎盛、大兴昌南货店,胡厚丰、天福绸布店,五云斋茶食店、王同茂、东万泰烟店,洪三泰、方广大茶叶店,德新元药店,晋升裕漆店,功德林茶馆,陆家粉坊等,都是一些老字号。
六七百年前这里还是比较荒凉的。南宋时,这里只不过是挖河填土垫成的一条道梗,南高北低,当时人称“坡子”。
坡子街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清代中叶已相当繁荣。虽然在道光元年(1321)和咸丰十年 (1860),坡子街曾发生过两次特大火灾,烧毁商店数十家,峙立在街中的“二元坊”也未能幸免,但这里不久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清代金长福有一首《海陵竹枝词》可以为证:
市廛百货灿成行,闽广川湖各擅场。
坡子街前人幅辏,耆老犹指会元坊。
“二元坊”作为坡子街的标志,在历史上延续了三百多年。清末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木制“会元坊”,直到1951年拓宽街道时才被拆除。
如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么繁华的坡子街头,搅军楼前,明、清时竟是杀人的刑场。每逢处决人犯时,坡子街上的店铺全部关门停业,地方官搭栅设公案于街头监斩。行刑后,听到监斩官回衙的锣声,商店方始重新开门营业。后来刑场移往大校场,在闹市区才不见那令人畏厌的血腥场面。
建国后,由于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鼓励私营企业积极经营,城乡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城乡市场逐步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泰州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繁华的坡子街已拥挤不堪。为方便交通、改进市容,1951年将路拓宽至十米,并铺设混凝土路面,成为当时苏北地区的第一条“水泥马路”。考虑到当时农村的独轮车较多,为保护路面,又要方便农民进城,设计者别具匠心,特地在道路两旁距人行道尺许处,镶嵌了一条麻石带,作为独轮车的专用道。坡子街从第一次拓宽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这段路面依然完好无损。
以后,坡子街两边的商店、建筑,陆续进行改造和扩建,国营副食品商店、中百一店、凤城商场、天福商场等都先后改变了面貌。1970年,泰州第一百货商店移址扩建后,营业大厅门顶上的“三面红旗”,一时又成为坡子街新的标志。在七、八十年代,四乡八镇有不少群众,把“三面红旗”当成了“坡子街”的代名词。
坡子街大规模改造后,这里已很难寻觅古街的痕迹。今坡子街东、西两侧的景观桥上,分别安装有高浮雕铜雕。该组浮雕共四块,每块长二十二米,由上海雕塑家吴进贝承制,其画稿由泰州画家居志毅绘制。整组雕塑有一千六百多个人物和上千间房屋,画面整体立体感较强,再现了古泰州坡子街商铺林立、人车稠密的景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