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小年”,也叫“灯节”。城镇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征举家团圆;乡间则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元宵节传统过3天,即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各街衢市肆多张灯火,民间组织戏班演戏,举办龙灯会,并有玩旱船、秧歌、高跷、竹马、骑毛驴、舞狮、灯会等文娱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城镇沿街便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男女老幼争相观赏、品评,热闹异常,称为“闹元宵”。
在传统De文娱节目中,“龙灯”、“舞狮”最为精彩。
玩龙灯 龙灯De扎制颇见精巧,龙灯De舞动则需要10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在紧锣密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腾空飞舞,狂热奔放,显现出翻江倒海磅礴之势,并有“打折”、“退皮”及“龙打滚”等惊险动作。有时,各路龙灯恰聚一处,数条巨龙汇集表演“抢龙珠”。只见五彩缤纷,玲踔奋舞,大有雷霆万钧、暴风骤雨之势。龙舞象征该年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聊城龙湾De龙灯舞曾多次进京表演,受到康熙和乾隆皇帝De高度赞赏。
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De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人,武士打扮,身穿密钮扣De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诱狮子起舞,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跌扑等,模仿动作上也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维妙维肖。
近年来,城镇多组织文艺队沿街公演,晚间举办彩灯、烟火晚会,锣鼓鞭炮齐鸣,宛如白昼,热热闹闹,深夜方止。农村则集资购买或自制烟火,居街燃放,热闹非凡。闹元宵之俗,年盛一年。聊城、临清、高唐一带,农村元宵节插花树De风气盛行。其作法是:先用枣树枝和彩纸做成花树,再用秫秸和彩纸做成“花姑娘”,然后把“花姑娘”挂在花树上,最后再把花树插到粪堆上,意在希望当年棉花丰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