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日。人们不忍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节”。俗语:“清明寒食紧挨着”,民间大都把这两个日子合为一个,一般叫“清明节”,农村则称“寒食”,但过节De时间却是在清明这天。
清明节早上吃鸡蛋、单饼,喝麦仁、玉米仁或高梁米稀饭。此时正值仲春,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旧时富裕、悠闲者多于此日携酒食到野外游玩赏春,称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袭至今。农村,这天则常用小米饭、豆饼、干饭喂马、骡、牛、驴等大牲畜,以犒赏其一年De辛劳,故有“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顿饭”之说。
清明节这天,在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De席后面等地方,称“插柳”,旧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De俗谚。农家老太太还有用柳条抽打墙壁、灶间、席后、床下、旮旯De风俗,一边抽打一边念道:“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蛰”,认为插柳能Jr顷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同时又有勉励人们珍惜光阴之意。
清明又是扫墓祭祖De日子,所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旧时,境内居民均有上坟之风俗。是日,一般是下辈人带着供品,烧纸、香等,扛着铁铣,到自己De祖茔林地,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纸燃香,叩拜祭奠,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并于每座墓顶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表示子孙曾来上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对祖先De悼念。现农村中尚有“插柳”、“上坟”之风俗,但多不再从事烧纸、摆祭品等迷信活动。建国后,机关、学校、工厂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