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949年4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7军49师进入景德镇,景德镇宣告解放。千年瓷都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开始了新的辉煌旅程。本文是景德镇市档案馆根据馆藏相关档案及资料,讲述和回顾了当时景德镇解放,建立新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的难忘岁月,以飨读者,并向为此做出贡献的革命先辈们致敬,记住历史,留住红色记忆。
一、景德镇解放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五兵团从安徽宿松、望江县境和九江以东强渡长江天险,突破国民党守军防线,进入江西省。
此时,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密电通知第五行政区督查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许鹄“前方战事急剧变化,务必根据该地情况有计划、有步骤部署应变工作,必要时所属武装部队、重要档案、武器弹药一律设法安全撤离,并与省随时联系为要”。许鹄召集浮梁县长章浩若等参加应变会,决定“凡是重要档案派专人运走,其余烧毁,银行存款由财政科结算提走,并将粮食做好准备,武器弹药派人清理,能发的发给各中队,报废的一律丢入莲花塘,并雇船运往鲇鱼山。凡家在异地的眷属,雇船送往南昌。”4月26日晚上,许鹄、章浩若等向乐平方向逃窜。
国民党县党部、教育局、税务局等机构在县政府官员逃窜后,一片混乱,无人管理。有人逃回原籍,有人离岗隐藏他处,市内工商业关门闭户。
29日上午10时,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17军49师侦察连连长王巨胜冒雨率领侦察连和146营前卫部队,从三闾庙方向经过横跨中渡口两岸的木质、竹质浮桥进入到景德镇市区,其他部队在泗王庙、十八渡等沿河渡口乘小船和竹木排登岸,云集在河西岸远近各山头待命进发的解放军在各山头架设机枪、大炮指向东岸的目标,解放军荷枪实弹,不时对空射击,进入斗富弄、南门头、麻石弄、戴家弄,以及后街的周路口、十八桥、东门头等要道,并在上述路口设立巡逻宣传站,景德镇城区及浮梁在兵不血刃中获得解放,29日下午二野四兵团45师132团在追歼国民党残军中攻入乐平,至此景德镇全境宣告解放。
5月1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抵达景德镇城区,一代儒将陈赓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10时到达著名瓷都——景德镇,当即参观瓷窑及瓷窑专校,从出品、图画、装窑,均为手工业,其技之精与迅速,使人惊异,尤以绘画者之迅速与精巧,使我钦佩不已。”
5月3日,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率南下干部支队第三大队一行抵达景德镇。
二、建立新政权,恢复工商业
5月2日起,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冀鲁豫随军南下干部支队第三大队全体人员先后到达景德镇,并立即开展了接管工作。
5月4日,中共赣东北景德镇市委会正式成立,陈璞如同志任书记,同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景德镇军事管制委员会,黄永辉同志任主任(黄永辉,江西临川人,1930年5月在红军进入景德镇时作为一名瓷业工人参加革命,解放后任上饶地委书记。),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景德镇警备区警备司令部,倪南山任司令员,陈璞如任政治委员。同日在“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正式宣布成立景德镇人民市政府,陈璞如同志任市长(陈璞如,山东博兴县人,在景德镇任职后,同年8月随军南下进入贵州,先后担任贵州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辽宁省省长,1982.4——1985.4任铁道部部长。)
新政权机构建立后,相继颁布了《赣东北景德镇人民市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赣东北军区景德镇警备区警备司令部联合布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赣东北军区景德镇市警备司令部通知第一号(戒严令)》、《景德镇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第一号》。
为更好地开展城市接管和管理工作,新政权将景德镇划分为南市区、中市区、北市区3个区政府和25个街政府,后调整为3个区政府和10个街政府。当时担任九街街长的陈细银同志是工人出身,后在景德镇市担任市公安局局长、市检察院检察长。经人口登记造册后统计,当时城区人口为12580户,72498人。
为尽快恢复工商业,在当时抚州会馆成立了瓷业公会,经瓷业工人用黄豆作为选票推选杨国璋同志担任瓷业公会主任(杨国璋系瓷业工人出身,建国后担任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后离休,现年96岁),据杨国璋老人回忆,“瓷业公会成立后,号召瓷业工人进窑户做事,老板吃什么,你就吃什么,工钱暂不结算,以后结算,目的就是尽快恢复生产。”
为夯实政权基础,先后吸收成份好的进步青年、工人、农民到赣东北军政学校、二野五兵团军大五分校、浮梁军分区教导队学习培训,不少同志都成为建国后景德镇干部的中坚力量,还有不少同志随军南下进入贵州,为解放建设大西南做出贡献。
经各级政府的努力,解放后不久就有27座瓷窑和1座机器制瓷工厂开工恢复生产,东司岭现御窑博物馆附近的红店相继开门营业,社会秩序井然、物价稳定,千年瓷都——景德镇开始焕发了勃勃生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