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家乡区县: 安阳林州市

         杨贵(1928.5.28— ),男,中共党员,红旗渠总设计师、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1928年5月28日出生,汉族,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2006年8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待遇。

      1960年的春节,林县县委一班人是在期盼和兴奋中度过的。大年初一,李贵、李运宝、周绍先、秦太生、路加林等县委领导和机关干部不约而同地聚在了杨贵的办公室,话题始终围绕着引漳入林工程。看到大家摩拳擦掌的样子,杨贵给大家出了道算术题:“按咱们初步测算,最近的引水点侯壁断到坟头岭,全长7万多米,渠道宽8米,高4.3米,上7万人,每人承包1米,大家算一算,引漳入林这条渠咱们什么时候能够修成?”杨贵说着,张开双臂,用手比了个1米的距离。
“老百姓盖5间房,也不过个把月,一人挖1米,也就三四十个土方,两个月怎么也完工了。”县委书记处书记秦太生和县委组织部部长路加林最活跃,争着算这个账。县长李贵是个老成持重的人,他琢磨了一会儿说:“如果每人3天挖1方土,100天怎么也能完成。”县委一班人大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工作的党员干部,有一股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革命精神。大家豪情满怀,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很快形成了共识:只要2月初能够开工,大干3个月,总干渠5月1日争取通水!
杨贵又何尝不想速战速决,早日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呢!他没有给大家泼冷水,只是说:“速战速决固然好,但也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1月31日是农历正月初四,杨贵和县委几位领导同志带着县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各公社领导和弓上、南谷洞水库建设骨干100多人,到天桥断上的牛岭山,面对漳河察看引漳入林渠线经过的地方,动员大家做好开工前的一切准备,一旦引水点确定,立即动工。
当杨贵接到山西建议林县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的复信时,他还在郑州参加会议。山西省委同意了,林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利大决战就要打响了。作为战役的决策者、指挥者,杨贵不能不对战役的成败得失进行深思熟虑:不战则已,战则必胜。一旦功败垂成,自己将成为林县60万人民的罪人!
林县60万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促使杨贵把个人得失抛在了一边。引漳入林工程浩大,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国家不可能投资。如果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那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山西方面同意引水,这个机会不能丧失。困难虽然有,但并不是不能克服,最基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工程建立总指挥部,后勤指挥部由县长李贵总协调,财贸、工交各部门领导参加;工地指挥部设在前线,由周绍先总负责,各公社设立分指挥部,具体组织领导。干部与民工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着群众干。各公社按受益面积投工,民工实行定额包工,工分介绍回生产队参加分配。民工自带工具,没有的社队解决;修渠民工按生产队标准自带口粮,不足部分由集体储备粮每天补助1斤或1斤半;菜蔬由生产队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负责,根据人数多少,设立几个修理点;县里还有300多万元资金,用于购买炸药、钢钎、水泥;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阳光小子(2015-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