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全县城,你打听桥头堡,没有人会说不知道。在老城的桥头,一间破旧的吊脚楼就是了。饭馆虽然简陋,可十分干净,木桌条凳木地板每天用碱水洗得干干净净。 桥头堡只卖两样食品:鸡和抄手。鸡肉凉拌,鸡汤做抄手(馄饨)。
鸡是自家养的土鸡,就养在吊脚楼下的青衣江边。在楼上吃着鸡肉听着楼下的公鸡打鸣,“闻鸡鸣吃鸡肉”也算特色了吧。鸡肉做成凉拌的,通常一半浇上佐料,一半白切蘸佐料吃,味道麻辣香甜十分独特。其实雅安一带都兴吃这种“棒棒鸡”,但桥头堡的味道与众不同。
鸡汤抄手用鸡架熬制的老汤做底,精细的猪肉作馅,吃起来鲜嫩。 椒麻鸡为特色,其鸡汤抄手皮薄馅嫩,汤鲜味美;椒麻鸡采用二郎山生态土鸡,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远近驰名,为本地一绝。 和鸡肉店一墙之隔是家理发店,是那种很少见了的,有着老式理发椅的理发店。其实鸡肉店租用的是理发店的地方,理发店便缩小到一角,用些旧窗户隔起来。不过,无论鸡肉店怎么热闹,一墙之隔的理发店始终以不变应万变。
吃食就是这样,除了味道,还得有环境。如果桥头堡没有木桌条凳吊脚楼,没有一墙之隔敷着热毛巾等待刮脸的老人,没有摩肩接踵的食客,必定少了很多趣味。
百年老屋开成抄手店 三十年间养大两代人
上午9时,初夏的天全还带着一丝凉意,但位于西进桥桥头的正西街124号,早已是一片热腾腾的景象:两口大锅支起的灶台,香气四溢的鸡汤在翻腾;十来个洒好了葱花、胡椒和盐巴的青花碗,沿灶台排民了两排。随着锅中的抄手一阵翻滚,热气腾腾的美食被一只大勺送进了碗中,还未送到食客面前,香气早已漫延开来……
“胡椒、味精的搭配要讲究匀净……”抄手店创始人之一、法人代表徐维映语气洪亮,一边调放作料一边讲起了抄手的美味秘诀。说完,再用勺子拨开鸡汤锅上厚厚的一层黄油,舀出一勺澄黄的鸡汤倒进调味碗中:“全是乡下收来的土鸡,要从早上熬到下午,一直熬到汤汁清亮……”
1982年,28岁的徐维映和二嫂共同在这里开起了这家抄手店。当时的徐维映刚刚失去了在大集体干饮食的工作,二嫂割牛草为生,而自己的丈夫和二哥杨宗泽(两人为亲兄妹,分别跟父母姓)则分别干着木匠活和拉着架架车,徐家要养活一儿一女、二哥家要养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都过得异常艰辛。为了生计,两家人偕手开起了这家店。
开小店的老屋距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这是两人的“婆婆和阿公”(外祖父母)所留下的,后传给两人的妈妈胡开芝,最后传给了杨宗泽。
老屋一楼一底,在开抄手店前,老屋大部分时间是住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婆婆和姨妈相继在这里去世;后房子一直出租给别人住。只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姨妈跟外婆曾一起卖过几年叶儿耙。
在那个年代,妈妈嫁进了“大户人家”,家里对吃很讲究,还请着人专门为他们做饭。在他们年少时,家境衰落,但吃一碗妈妈做的鸡汤抄手,再放一勺红亮亮的鲜椒油,莫过于世间最好的美味……
姑嫂俩开店初期,就是在现在这个老店,两口大锅支起一个灶台,也撑起了两家人的生活。姑嫂俩靠自身的领悟和妈妈所教授的技艺做起了抄手卖。但在那个经济并不富裕的时代,一天只能卖出12斤皮的抄手量,光卖抄手不足以糊口。蒸子饭、卤鸭、卤猪肚……也曾出现在食客的餐桌上。
“那时候早上6点过开始准备,8点过开门,下午四五点关门,但要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徐维映回忆起当年的艰辛,仍然声音洪亮。“当初的煤炭是烧堆堆火,还要自己捏煤……”她说却并不感到辛苦,“生活好了,一天很有干劲,有想头。”当时整个店只有姑嫂两人,事情太多,她们的丈夫下午下班以后也要到店内帮忙。
二哥杨宗泽13岁开始在食品店当学徒,尽管只学了两三年,但一门白宰鸡的技艺,他又传给了她们。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小店的生意开始走向兴隆。1995年前后,川藏线在这里修建,这个方向进藏必经的沿江路,离小店只有几十步远。老店只有三四十平方6张桌子,已然不能再满足过往的食客,他们先盘下了隔壁的茶馆,三四年内,又盘下了再隔壁的理发店,茶馆和理发店都是木墙青瓦,他们将中间的隔断打通,连成了一间六七十平米的堂子,摆上了12张木桌子。
这家只挂着个“正西街124号”门牌的无名小店开始在川藏线上有名起来。食客们以它紧邻西进桥桥头,为它起了个约定俗成的名字——“桥头堡”抄手。不少进西藏、去康定、海螺沟的司机,中途总会刹上一脚,在这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鸡汤抄手再上路。北京、重庆、甘肃、云南……来自这些地方的司机和游客,常常在这里排成了长龙。
小店内的椒麻鸡和鸡血同样有名。椒麻鸡是用当地农村收购的土鸡做成,朝天椒炮制而成的红油朝白切鸡片上一淋,顿时令人垂涎欲滴,吃进口中,麻、辣、鲜、香,令人回味悠长。因此常常,五六十人坐满堂子内的所有桌椅,每一张桌上,都吃着热腾腾的抄手和鲜麻的鸡肉……
“两三年前,生意达到高峰,一天有两三百人的客流量。”杨宗泽的女儿杨敏如今也在抄手店工作了十年来了,她的一位兄弟、及她姑姑徐维映的一个儿子,也同样进店继续起上一辈的营生。“这家店养大了我们,如今,也要养大我们的下一代……”对老店,她跟上一辈们同样很有感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