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民俗(2)

家乡区县: 湖南省桂东县

桂东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居民以农为主,守土安业,崇尚勤俭持家,有“锄头钱,万万年”之说。桂东人虽然生活贫困,却热情好客,以“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为荣,不少人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以待客人;邻里之间能和睦相处,疾患相扶,向无宗族斗殴现象,但女人有时小心眼,妯娌之间关系比较复杂,有“妯娌希望妯娌菘(丑陋)”的说法;从事工商的人很少,见识不广,处事谨慎;由于处地偏僻闭塞,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封建迷信有较大市场。

耕作
桂东人自古以农为本,耕田种土,最能吃苦。因地处高寒山区,水田一般种一季中稻,田里工夫主要由男人承担,女人下田耕作被看作男人的耻辱。旱土种蔬菜、杂粮及各种经济作物,除翻耕作业以男人为主,其它活路则大多由女人承担,男人作“干活”被看作没出息的表现。
种田讲究精耕细作,有“两犁两耙”、“两耘两扯”的规矩;旱土则见缝插针,田头路边几无隙地,整地要“包边”,使之整齐陡直,不但美观,而且有利保水保肥。
农民有积制土杂肥的习惯,捡拾野粪、割草喂牛垫栏、采折蕨青等都是桂东积肥的常用方法。

衣着
清代到民国初期,男女老幼均以青、蓝棉布为主。乡绅富户男性多穿偏襟长袍配对襟马褂,百姓穿偏襟长衫。妇女穿圆领偏襟短衣,衣襟及袖口绲花边,腰系围裙。男女均穿宽裆索带裤。十九世纪20到40年代,部分知识分子和地方官员穿中山装,内穿白衬衫;学生则穿学生服;百姓流行对襟汉装;女子上衣改为偏襟短装,袖口不再绣花绲边,富家女青年有的穿旗袍或长裙。59年代,男子流行列宁装、中山装和国防装等,但农村仍以偏短装和对襟汉装为主。“文革时期”桂东也同全国各地一样,无论男女老少一概的蓝灰国防装。改革开放后,桂东人的衣着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可说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各式服

县内居民素来以大米、红薯为主食,辅以包谷、高粱、糁子等。遇荒歉之年,农民上山挖蕨根滤粉制蕨糍充饥。多数地方红薯半年粮,常以红薯丝拌饭。桂东人普遍喜欢以辣椒、花椒、沙姜、八角等作调味品,口味偏浓偏辣。多数人平时比较节俭,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和招待客人时则比较铺张。
桂东最典型的风味食品是黄糍。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制作黄糍或大禾糍,制好凉干后用碱水浸泡,数月不会变质。随时取出进行蒸、煮、炒、炸,十分方便。
桂东人也比较喜好饮茶,各圩镇都有茶馆,亲朋相见常到茶馆饮茶叙旧。桂东各地都出优质茶叶,其中桥头的玲珑茶享誉国内外。

晏筵
桂东的酒席一般八人一桌,用十碗菜,因而人们说赴晏常说“吃十大碗”。
酒席的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向大门的一侧称为“上席”,安排年长或远来的贵客入座;背向大门一侧称“前席”,也是贵客坐的;两侧称“侧席”,供主人或主人的本家人(称为“陪客”)就座。前席和上席靠左的座位又相对高贵些,侧席则靠上的又相对高贵些。
酒席上一般先上水酒和零食,然后上菜,上一碗吃一碗。上菜的次序也非常讲究,先上什么后上什么是绝对不能混乱的。

居住
桂东人一般聚族而居,较大的村落十几户乃至几十户。房屋多为一层或两层土木结构的四山墙三间“一字栋”,明清时代富豪大户建“四水归源”式庭院,有厅堂三间,住房数十间,占地数亩甚至近十亩。
建房选址注重风水、龙脉,对朝向也非常讲究,如果大门朝向的方位有塌方、出水(看上去好像河水从屋内流出)或其它被认为有碍风水的景物,还要以建筑物或植树进行遮挡

gggttt1994(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