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无意之间看到一本褪色的红册子孤独无援地散落在地上,弯腰拾起,拍去蒙在红册子的灰尘,仔细通读一遍,带着疑惑询问祖父母。原来,这就是当初用来订婚的庚书。国庆期间,我特意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根据老人家的口述整理成文,聊以纪念。
古时候,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之手,相互交换庚书。庚书首页刊印金色龙凤对舞、麒麟送子的图案,表达长辈对后辈的祝愿,正文包括称呼、籍贯、世系、年庚、命名(名字的由来)、行列(家中排行)、蹇修(月老、红娘、蹇修、掌判、执柯、冰人均为媒人的别名)、庚书拟定的日期、结语载顿,庚书不宜空幅。其中男方庚书为“乾造”,女方为“坤造”, 女方的父亲叫“婚”,男方的父亲叫“姻”。
由于两份庚书只剩一份了,现在以女方的庚书为例进行剖析。
首页写着:“全福”,第一幅书写“秦姻弟某某鞠躬”,所谓的“秦姻弟”是平辈之间,女方父辈的一种谦称,与年纪大小无关。若是晚一辈的对长辈则是“眷晚生”,晚两辈的对长辈是“愚再晚”,长一辈的对晚辈称“姻侍生”或“眷侍生”。之后的“大德望某府某某先生阁下”是女方对男方的称呼。
“荷蒙贵亲不鄙寒下弱女柯言许之。令男以合配为百年夫妇齐眉,兹遵礼成,敬择良辰。谨将寒下、籍贯、世系、年庚、命名、行列、蹇修胪列以献。”紧接着就是女方的具体信息,媒人的名字,“馀红,裕后”之后就是拟定的时间,最后“载顿”一头扣地,礼节性的词语。
由“籍贯资兴县郴侯乡”可以看出曾经有段时间用“郴侯乡”代替“蓼市乡”,也就是如今的蓼江镇,此处做了有力地证明。“中华名国三十七岁君戊子年二月初五日”从拟定的日期看来,庚书那时候依旧盛行。
庚书下达合完八字之后,据说将蒸熟的糯米拌上酒曲,一份为二,把两份庚书放在糯米上片刻,酿两缸酒,若是这两缸酒的甜度、浓度差不多,这代表两个人不犯冲,今后的生活合得过来。
这封庚书拟定的时候,我祖父才11岁,祖母14岁,不知道算不算得上童养媳?在民间流传“女大三报金砖头”,经历了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凭借着那份包容,那份真爱,而今他们步入钻石婚的行列。祝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