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泥螺属(泥螺属仅有泥螺一种),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我国主要在宁波和辽宁的东港产泥螺。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长在泥涂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因其贝壳为黄色和黄褐色。加工腌渍的卤液亦呈黄色或淡黄色而得名。潮汕地区的“钱螺鲑”是用泥螺腌制的。“钱螺鲑”是一种潮汕生腌海鲜。潮语中的“鲑”是指用盐、鱼露、酱油等腌制的小海鲜。钱螺是潮汕近海滩涂里的一种小小贝类,椭圆螺状,长一厘米左右,壳薄而脆。
营养价值
泥螺以桃花盛开时所产的质量最佳,此时泥螺刚刚长发,体内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中秋时节所产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农历三月时的“桃花泥螺”,但也粒大脂丰,极其鲜美。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泥螺营养丰富,又具一定医药作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载: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民间还有以酒渍食,防治咽喉炎、肺结核的做法。
加工方法
醉泥螺,又叫醉螺,味道香甜而且脆嫩,又咸又鲜,味道很是独特。加工的主要方法是:
1、选料:选体大壳薄、腹足肥厚、体内无沙、足红口黄、满腹藏肉、无破壳的泥螺为加工原料。以仲夏前后,泥螺格外脆嫩肥满时,为采捕、加工的黄金季节。
2、盐浸:将选好的泥螺放入桶中,加20%--23%的盐水(波美度为24),迅速搅拌均匀,直至产生泡沫为止。然后,静置3小时--4小时。
3、冲洗:将盐水浸泡过的泥螺捞起,摊放在筛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稍干燥。
4、腌制:洗净的泥螺再放入桶中,加入20%--22%的盐水,搅拌均匀。第二天,盖上竹帘,压上石头,不使泥螺从盐水中浮起。腌制时间约半个月左右。
5、分级:将腌制好的泥螺从桶中捞起,按规格分级,分别装入不同的坛、罐中。每个坛、罐不能装得太满,以便加卤。
6、制卤:将腌制泥螺的盐水倒入锅中,加适量茴香、桂皮、姜片等,煮沸10分钟,经冷却、过滤,即为卤汁。
7、加料:向泥螺坛、罐中加入卤汁至淹没泥螺,并加入泥螺重量5%的黄酒。
8、密封:将加料后的泥螺坛、罐密封好,存放10天,即成品,就可以贮存或者出售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