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柑桔的原产地,中国的柑桔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载,生生不息。
对于柑桔的来源,我们的祖先发挥了浪漫的想象:“璇枢星散为橘”((春秋律•边斗枢》),意思是说天上的璇枢星散落人间化为柑桔。桔在古人的心目中,已不是人间凡品,而是天仙所食之仙果。《列仙传》载曰:“穆天子会王母于瑶池,食白橘、金橘。”
仙果之说姑且听之,而国时魏国的人托名大禹所著的《尚书•禹贡》中有关柑桔的记载却较为可信:“淮海维扬州,厥苞橘柚,锡贡”,指出4000多年前的夏朝,中国就出现了柑桔种植。不过,当时的柑桔种植,规模应该不大,故有“橘柚之实,尧舜所不常御”的说法(语出东汉•崔实《政论》)。
春秋战国以后,有关柑桔种植的记载不断出现于各种史册文献中。《春秋》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辩证地说出了柑桔的品质取决于地理与气候条件。《庄子》中写道:“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木且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说的是柑桔的味道可口。《韩非子》“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之语和《吕氏春秋》 “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之语,说的是柑桔味道甘美,清香,哈人,外形美观……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凡气候适宜栽培的地方,种植柑桔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唐代诗人岑参在诗中吟道:“庭树纯栽橘,因畦半种茶”,从中可见唐人已喜欢在庭院栽种柑桔,一为品尝,二为观赏。一些主产地的柑桔被列为贡品,在大批量上市之前,经过精心挑选的上等精品以最快捷的方式运达京师长安,供皇家品尝。皇上也经常会将柑桔转赐给大臣和宫女们。王建的《宫词》中这样描写到:“众里遥抛金橘子,在前收得便承恩”,情景有些像现在的节目主持人往台下抛小礼品,谁接到就归谁。
唐朝时各地进贡柑桔的包装是很讲究的。各地进贡的柑子每一颗都要用纸甚至绢纱包裹起来。据说,曾有一位益州长史认为用纸包裹柑子档次不高,就下令改用细布包裹。等到贡品送出之后,长史却又担心在运输过程中细布会磨坏柑子皮,造成瑕痴,心中不免忧虑不已。不久,有消息说朝廷的一位御史正在赶往益州,是为柑子布的事来的。益州长史闻听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地对下属说:果然被御史推问了。等到御史到达益州后,长史忙着解释说:当时之所以用细布包裹柑子,完全是为了提高贡品的档次,这属于好心办了错事。那位御史听到长史的这一番话,犹如掉进五里雾中,好一阵子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误会是由御史的姓名引起的。原来御史姓甘名子布,这个甘子布不是那个柑子布。这虽说是一个趣闻,但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时对于进贡柑桔是有严格要求的,出了问题要追究负责官员的责任,当时柑桔进贡是要当作政治任务来抓的。
南宋年间,柑桔种植进一步发展,韩彦直编了一本《橘录》,系统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关于柑桔的栽培、贮藏、加工的经验,是世界上第一部柑桔学著作。
明清时期,柑桔进入商品生产时代。岭南地区,“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 (据《岭南杂记》),其中尤以广东四会所产为著名,《广东通志》有载:“乳柑,产四会上林者佳。”
柑桔作为常绿植物,傲寒冬而不凋,颇有松梅之风骨:柑桔一般要到深秋甚至冬季才真正成熟,让人联想到“大器晚成”:柑桔不仅果实气味馨香,连柑桔叶也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使人联想到柑桔既如君子般平易近人,可亲可敬,又具有独立不群之个性。正是因为柑桔具有这些特征,使其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青睐。历代的文人墨客以柑桔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在中国的传统人文史上描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些文学创作中,以诗歌为主流。诗人通常采用象征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藉咏颂柑桔,表达自己的品德和志趣。
柑桔是品德的象征。战国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写了一篇《橘颂》。将柑桔喻为“后皇嘉树”,说柑桔“更壹志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具有始终如一的志节,独立不群的个性,正直无私的品德。诗人以诗言志,通过对柑桔高贵品德的歌颂,来表明自己热爱祖国故土,追求高尚志趣,不随波逐流,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歌咏柑桔的先河。
此后,三国曹植的《植树赋》,南北朝传玄的《橘赋》,东晋刘瑾的《橘树赋》,西晋孙楚的《橘赋》等历代歌颂柑桔的诗词歌赋,莫不同祖于屈原,借柑桔述志抒怀。唐代官至宰相的“岭南诗祖”张九龄,在被贬期间,写下“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的诗句,表白自己虽身处逆境,仍志节不改,无畏无惧;柳宗元在(南中荣橘柚》一诗中写道:“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表明自己要以柑桔为师、造福百姓的决心。
柑桔是美好的象征。在深秋的冷风中,漫山遍野的桔树上挂满小红灯笼似的桔子,这种景象颇具感染力,古人形象地把其形容为“明灯出树”。诗仙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淡雅幽深,意境深远:岑参的“庭树纯栽橘,园畦半种茶”,让人对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
柑桔是希望的象征。冰心在其散文名篇《小桔灯》中这样描述: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一盏在崎岖山路上闪烁前行的小桔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给了苦难的人们多少温暖心灵的慰藉和前行的勇气。
柑桔还寓意着幸福吉祥。每逢新春佳节或婚嫁喜庆,家家总爱按照传统习俗,在庭院前或阳台处植上数株桔树,在案头摆上一盘红中透金的柑桔,以添怡人喜气,兆示吉祥之意。喜庆佳节,人们喜欢用柑桔馈赠亲朋好友,送上“新年大吉”、 “吉祥如意”、 “万事大吉”等美好祝福……
几千年来,柑桔与中华民族相随相伴,柑桔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桔诗、桔歌、桔舞、桔画、桔印、桔邮、桔影,柑桔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弥足珍贵的一部分。穿行于神州大地,长沙橘子洲头的美景会让你流连:而在柳州柳侯祠的“柑香亭”,历史的陈迹会让你感怀不已:你更可以在金秋十月柑桔飘香的时节,来到四会的百里柑桔走廊,陶醉于丹桔满园的唯美情怀,深深感受四会柑农的勤劳与幸福。
四会种柑历史超过千年,所产柑桔久负盛名,素有“柑桔之乡”的美誉。为了提升四会柑桔的品牌,进一步推动四会柑桔产业的发展,四会市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请“中国柑桔之乡”称号。2001年9月4日,经过国家林业局的严格审核,四会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中国柑桔之乡”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2002年,经专家严格审核,四会沙糖桔被国家木本水果品质评定权威机构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名优果品”;2003年, “华贡牌”沙糖桔荣获“中国名优果品”、“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四会沙糖桔通过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太阳果业公司旗下的“富贵来”、“紫干红”两个品牌沙糖桔也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A级认证”等。
2003年,四会沙糖桔、四会贡柑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符合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申领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从此,四会沙糖桔、四会贡柑受到了国家原产地注册保护,同时受到wTO协议之——的《原产地规则协议》保护。2005年,由四会市华贡农科集团负责起草的《沙糖桔农业行业标准》,通过了由国家农业部组织的科研、教学、生产、检验等领域专家的审查,并于2005年由农业部颁发,在全国推行。
上述一系列荣誉的获得,不过是四会柑桔产业所取得的成就的一个方面。四会柑桔产业的更大成就在于,柑桔产业是四会的富农产业,在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富镇旺村,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市委市政府“柑桔发展要优质化、基地化、规模化”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四会的柑桔种植跨上了新台阶,全市先后涌现出一批产量惊人的柑桔大镇和种柑专业村。种植柑桔使这些镇、村的经济突飞猛进,农民收入翻倍增长,柑桔成为了他们的福音。截至2005年底,在全市13个镇(街道)中,有9个镇的柑桔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其中有3个镇的柑桔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2个镇的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柑桔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各镇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在四会市152个村委会中,现有88个村委会柑桔种植面积达到千亩以上,近50%的村委会柑桔种植面积超过3千亩。
2005年,四会柑桔种植面积22.5万亩,挂果面积13.5万亩,柑桔总产量达14万吨,产值7亿元,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3%。四会市农民人均收入5039元,其中柑桔收入达1700元,占总收入的33.7%。柑桔产业的发展,为四会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