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春节串话

家乡区县: 包头市东河区

    春节,俗称过大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最重视、最讲究、人气最旺、持续时间最长、且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健康向上精神的传统节日。春节,从年前的农历十二月八日开始,也就是俗称的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农历的二月二,也就是龙抬头日。这段时间正值岁尾年初,天寒地冻,不便露天作业劳动,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及其后人,便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彻底清扫室内外灰尘,讲讲个人清洁卫生,缝制新衣,准备近四十天的丰盛饮食,阖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并以极其庄重的仪式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消灾祛难,迎喜接福,尊老爱幼,除旧布新,祈求发展,表达美好愿望。
    对于这样一个传统节日,作为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内蒙古中西部区的民间串话,责无旁贷地对之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生动又形象的反映。请看下面这段关于腊月的串话:

腊月初八日(读入声),清早起来熬粥吃(入声);

腊月初九到二十一,大人娃娃缝新衣;

腊月二十三,麻糖祭灶洗灯盏;

腊月二十四,沏煮白菜、萝卜丝;

腊月二十五,全家动手扫尘土;

腊月二十六,有滋腊味炖大肉;

腊月二十七,拆洗盖底与脏衣;

腊月二十八,摊花儿、蒸馍、把糕炸;

腊月二十九,张贴春联挂灯楼;

腊月三十过大年,全家人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喜喜乐乐庆团圆!

    早年,我们的祖先有在农历十二月捕猎禽兽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的习俗,所以将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初八,简称腊八。内蒙古中西部有在腊八清早煮粥,纪念释迦牟尼佛雪山成道的习俗。“清早”,当地方言,专指太阳出来前的一段时光。腊八粥讲究在日出前煮好,吃过,以催人早起、养成勤奋的良好习惯。包头地区的腊八粥,是用本地产的黄米、豇豆、红枣等熬制成的红色稠粥,拌着糖或者蜂蜜吃,筋道、香甜,营养丰富,十分可口。

    为了使全家人过年时以整洁的新面貌出现,包头地区操持家务的妇女们都要在腊月初九到二十一这段时间,集中精力为全家的男女老少缝制新衣服,以备过节时穿戴整洁,精神焕发,这反映了人们健康向上的美好追求。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过去,每逢这一天,包头地区有用麻糖祭祀灶神和全家人吃麻糖的习俗。祭灶时,将麻糖填入灶口或者粘于灶神嘴上焚烧,并口中念念有词:

    “灶神爷爷你姓赵,我家的事情你知道,上天尽管说好话,别把灰事抖搂了。”

    现在人们早已不祭灶神了,但仍沿袭吃麻糖的风俗。过去,人们在没有用电灯照明时,包头地区的人们都用麻油点灯,而盛放麻油的灯盏,经过长时间使用,沾满了厚厚的油污,这些油污也要在腊月二十三经热水煮泡后再用炉灰等擦拭干净,所以有“二十三,洗灯盏”的习俗传承。自从用电灯照明后,这一习俗便消失了。

    在包头东部——原来的萨县一带,还流传着“过了腊月二十三,有钱没钱下善旦”的串话。善旦,就是现在的善岱。这个村子开发比较早,规模较大,商业发达,曾经在清朝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设置协理通判。每逢年节来临之际,邻村居民都要到善旦采买年货,有钱人多买,无钱人少买。这段串话说明善旦当年曾经相当繁华。

    腊月二十四,包头地区的大家小户都要在这天将秋天储存的白菜切成小片,萝卜擦成丝,用开水沏煮后供节日期间食用,省得到时费时费力,手忙脚乱。

    腊月二十五,全家总动员,众人齐动手,彻底进行大扫除,将屋里屋外,墙角旮旯打扫干净,将墙壁、仰层粉刷一新,将玻璃擦的明光鋥亮,以消灭病毒病菌,清爽愉快地欢度佳节。

    “腊月二十六,有滋腊味炖大肉。”“大肉”,指牛羊猪鸡鱼等肉。二十六这天要集中将这些肉炖好,过年时或请客时上笼一蒸便可食用。

    “腊月二十七,拆洗盖底和脏衣。”“盖底”,包头方言,就是被子。天气暖和时,人们只顾干活劳动,无暇去拆洗被褥和脏衣服,要过年了,又无多少农活可忙,便集中将脏旧的衣被进行彻底清洗,以整洁的衣被迎接新春,既卫生,又新鲜。

    此外,包头地区还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大年要过好,痛痛快快洗个澡”等串话。这些串话,既反映了当地人民具有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又说明当地人民对新春佳节的高度重视。

    “腊月二十八,摊花儿、蒸馍、把糕炸。”“摊花儿”要先将米面或者玉米面发酵好,到时用专门的“花儿鏊子”抹上底油摊成圆饼状,现吃或者经冷冻后供人们早晚随时食用,又甜又水淋,别有风味。“馍”,就是白面发酵蒸熟后食用的一种主食,这天要蒸许多馍供节日期间食用。与此同时,一些手巧的人还要用白面做成造型美观的枣山、兔子、鱼、花儿等形状,春节时供在佛像前或陈设在显眼的位置,到二月二时方可食用,这叫做“搬山”。糕呢,则是由当地产的黄米做成,蒸熟后吃的叫素糕,用油炸过的叫油炸糕,也是春节期间经常食用的一种高级主食。过去白面、黄米较少,能吃到白面馍馍和油炸糕就相当不错了。因此有人编串话说:“某某某大年过得好,饺子、馍馍、油炸糕。”

    “腊月二十九,张贴春联挂灯楼。”“灯楼”,就是灯笼,当地方言将灯笼的“笼”读成楼房的“楼”。这段串话说的是腊月二十九这天,要将写着送旧迎新、贺喜纳福、吉祥如意等内容的一副副春联贴在所有门、窗的两边,要将一个个大红灯笼挂在门前。。。。。构成一副红光闪闪、喜庆吉祥的场景,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给人以无限鼓舞。

    腊月三十,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员,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也要千方百计、千辛万苦赶回老家来团聚过年;已分门另过的子女,不管年龄多大,也要携儿带女、带着礼物回到老家团聚过年。团圆是过年的主题。大家聚在一起,白天有的清扫、整理、布置宅院,有的准备丰盛的年节饭菜,儿童们则追逐嬉戏,一个个笑逐颜开。入夜就是除夕,全家人都不睡觉,熬年,点燃灯笼,包饺子,谈笑逗乐,猜谜打牌、唱歌、看电视、放鞭炮。。。。。尽情玩乐,好生痛快!

    前面说到,从头一年的农历腊月初八到年三十的二十多天里,除过腊八节和二十三祭灶节外,其他二十多天的忙碌,都是为新的一年的正月和二月二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过节做准备、打基础、创造条件;而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七、初八、初十、十四、十五、十六和二月二是天天有节日,日日有说道,有讲究,才是正式过春节;其中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初五、初十、十五和二月二,更是重中之重,高潮迭起,为人重视,历久不衰!

正月初五扫穷土,

家家户户大扫除;

污秽恶煞全扫尽,

送走穷困走富路。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扫穷土的习俗既表达了人们摆脱贫困过美满幸福生活的愿望,又表现了人们讲卫生、爱清洁、追求健康向上生活的良好习惯。但有的人在倒穷土时编串话说:

“穷媳妇儿穷,

快离我家门,

到某某某家打一尖,

在某某某家扎老营。”

  

对故事灯是这样生动巧妙描述的:

三战吕布三盏灯,

五子登科五盏灯,

南斗六朗六盏灯,

北斗七星七盏灯,

八洞神仙八盏灯,

九天仙女九盏灯,

十八罗汉十盏灯,

还有一盏大闹天宫的悟空灯。

。。。。

二月二,龙抬头,

男女老少剃龙头,

剃罢龙头抖精神,

大干一场夺丰收。

    龙抬头,指正月时大地回春,蛰居的万物开始抬头,苏醒,活动。《绥远通志稿》里记载说:“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城市悬灯结彩,作龙灯之会,九曲之戏。乡间也有举行者。旺火、秧歌、辉煌喧闹,一如元宵。”这天红火后,春节宣告结束。一般人家将年货享受殆尽,步入正常生活,并开始备耕、春耕大忙时节,投入新的生活。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HomLee

刘宏利微博:http://weibo.com/u/2941247167/home?topnav=1&wvr=5

刘宏利腾讯微博:http://t.qq.com/LEEHOMlove64

刘宏利家乡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donghe.html

刘宏利人人网:http://www.renren.com/599201609/profile

刘宏利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41247167

刘宏利360百科:http://baike.so.com/uc/

刘宏利搜搜百科:http://baike.sogou.com/myHome.htm

刘宏利百度百科:http://www.baidu.com/p/刘宏利百科?from=wk

刘宏利互动百科:http://i.baike.com/home.do

梧桐子专题网址:http://www.wutongzi.com/

WL(2014-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