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甄氏家族不仅出过皇后,还出过一系列高官,他们从西汉末年开始显达,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上下经历八个朝代,前后兴旺八百余年。根据《太平寰宇记》、《正定府志》等史料记载,在无极县史村,埋葬着西汉大司空甄丰、新莽大司马甄邯等甄氏名人,而在南流村,则埋葬着北魏吏部尚书甄琛等甄氏显贵。墓地上那些石像生从北朝一直保存到现在,“文官”、“武将”的面目都因风化而模糊不清,但这恰恰展示着墓地之古老,以及这个家族历史的久远。 □文/图 本报记者 安春华
王莽那艘不好下的船
无极甄氏走向发达,是从依附王莽开始的。此前甄氏先祖在无极境内错杂居住,通过“举孝廉”等途径逐步走向政坛。到西汉末期,无极人甄丰、甄邯成为王莽的羽翼。至于甄丰、甄邯二人的关系,正史缺载,有人考证他们是兄弟。
甄丰在汉平帝时官至少傅。汉平帝刘衎(音“看”),就是我们在新乐篇中讲过的冯昭仪之孙,他幼时多病,由祖母亲自照顾。此人9岁被王莽拥立登基,14岁时不明不白地死了——有说是突发心脏病的,有说是被王莽毒死的。不管怎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平帝时期西汉的实际执政者是王莽。王莽年轻时不仅爱学习,孝顺,还生活俭朴,待人谦恭,全国上下都以他为道德楷模,他甚至被看作是挽救西汉末年社会危局的不二人选。甄丰作为王莽的腹心,“旦夕出入谋议”,经常半夜造访王府,时人编排顺口溜说:“夜半客,甄长伯。”凡倡导王莽在位、褒扬王莽功德,以及助力王莽获得“安汉公”、“宰衡”等称号,都是甄丰与刘歆、王舜所共谋。而甄丰等人亦得到王莽的优厚赏赐,但“非复欲令莽居摄也”——并不想抬举王莽“居摄”政位。等到王莽羽翼已成,意欲称摄时,甄丰等人也不得不顺风敲锣,迎合王莽的意思。这时候的甄丰,荣华富贵都得到了,他转而担心汉室宗亲和天下豪杰反对自己,于是开始疏远王莽。
但“贼船”好上不好下。此处特别说明,我们没有贬低王莽的意思,此人因“篡汉”而被骂两千年,但究其实,一个书呆子做了皇帝,搞了一套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治国方案,弄乱了天下,后果严重,但出发点应当并无恶意。不过,王莽上位的手段为后人所不齿,他相信“符命”,也就是所谓的祥瑞,他要让天下人知道,自己成为君主是天意所在。于是,“欲进者并作符命,莽遂据以即真。”什么禾苗长到一丈多长啦,一粒粟中生长三颗米啦,后来一个叫哀章的人干脆直接往高祖庙献金匮策书,大意说王莽是真命天子,同时胡诌了王兴、王盛等十一个“未来高官”的人名,当然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名字。随后,王莽就入高祖庙拜受,即天子位,国号“新”。为了让金匮闹剧演得更真实,王莽居然按金匮中文字的吩咐,到处寻找叫王兴和王盛的人,以应符命。结果一个叫王兴的城门令史之类的芝麻官和一个叫王盛的卖饼小贩因与“天命”相符,都被任命为大官——新朝的“十一公”由此诞生。其中,王舜、刘歆等人位列“四辅”,地位最高,甄邯等人位列“三公”,地位居中。而甄丰则和城门令史王兴、卖饼小贩王盛等人同列“四将”,在“十一公”里地位最下。
能够看出,昔日支持王莽的铁杆三人团已经出现分化。正如《汉书》所载:“舜、歆内惧而已,丰素刚强,莽觉其不悦,故徙太阿右拂、大司空,托符命文为更始将军,与卖饼儿王盛同列。丰父子默默。”
从“十一公”的封授还能看出,甄邯的势头已经超过甄丰。甄邯其人大有背景,他是三朝元老孔光的女婿。孔光是孔子后代、西汉名儒,“太后所敬,天下信之”。王莽对孔光毕恭毕敬,推荐并提携孔光的女婿甄邯做了侍中。孔光这人哪都好,就是胆小怕事,王莽极大地利用了这一点,凡他平时不喜欢的人,都罗织罪名,写成弹劾奏章,让甄邯交给孔光,并暗示这是太后的旨意。孔光不敢不以个人名义呈递上去,然后王莽再向太后陈述个人意见,结果太后总是予以批准。 “坑爹”的符命
甄邯死于王莽始建国四年,应算得到善终。甄丰本来也有这个可能,对他来说,就算和卖饼儿同列又怎样,只要不计较那么多,将就过下去也能了此一生。但甄丰的儿子甄寻,给他老爸找了一件天大的麻烦。他竟然以为王莽真的相信符命。时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的他,首先做了一道符命,说新王朝应当以陕县为界,设立两个地方长官,任命甄丰为右伯,任命太傅平晏为左伯,就好像周公、召公过去那样。
这道符命把准了王莽的脉。王莽好古,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诸如以“王田制”的名义恢复井田制,为了和《周官》、《王制》上的政区划分一致而大改天下地名等等,折腾得不亦乐乎。甄寻模仿周公、召公故事而上的这道符命,很快得到王莽批准。就在甄丰准备到西部上任还未成行时,甄寻又上了一道符命,这次,他打起了王莽女儿的主意。
《后汉演义》对甄寻的故事有极其精彩的表述。作者说:须知,王莽是利用符命登基,但登基之后的他就不需要再有那么多符命了,他曾经下令,除非是他派出去的五威将军所颁,其余符命尽属无稽,应下狱论罪。可甄寻没看出“风向”的变化,他在新符命上说:“故汉室平帝后黄皇室主为寻之妻”。这下惹恼了王莽。《汉书》上说:“莽以诈立,心疑大臣怨谤,欲威震以惧下,因是发怒曰:‘黄皇室主天下母,此何谓也?’收捕寻,寻亡。丰自杀。”
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坑爹”故事。黄皇室主是王莽长女,据《魏郡王氏族谱》记载,名叫王嬿。她7岁就在王莽的安排下册立为汉平帝的皇后,次年迎娶,做了13岁小皇帝刘衎的妻子。一年后刘衎死了,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帝,自己摄政,不到10岁的王嬿成了太后。又过了三年,王莽篡位,降皇帝刘婴为定安公,王嬿改称定安公太后。《汉书》记载,王嬿温顺娴静,有节操。她忠于汉室,对父亲篡汉不满,常称病不朝会。汉平帝死后,王莽想起守寡的女儿也心疼,于是想将她改嫁,因此改称其为“黄皇室主”,择贵族子弟去问候她的疾病,不想引起王嬿大怒,“笞鞭旁侍御”,而不得不作罢。公元23年,汉兵诛杀王莽,焚烧未央宫,王嬿叹息道:“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时年27岁。
甄寻想做乘龙快婿,但王莽没看上她。就算王莽看上了她,王嬿也未必看上他。更何况王嬿根本就不想再嫁。而王莽正在寻找敲山震虎的机会,甄寻就自己撞到了枪口上。想来官兵逼得紧,甄寻随方士逃入华山,甄丰交不出儿子,只好自己去死。一年以后,甄寻被抓获,其供词“牵引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死者数百人”。当时人们传说甄寻手上的纹理有“天子”字样,王莽素来迷信,赶紧让人把甄寻的胳膊肢解下来拿到宫里察看,看后做出了“鉴定结论”如下:那不是“天子”俩字,而是“大子”或“六子”。“六”就是“戳”,表明甄寻父子应当被诛。
因为有缺点 所以更真实
三国时期魏国的文昭甄皇后,是甄邯后代。北魏时期吏部尚书甄琛,也是甄邯的后代。无极甄氏在王莽新朝败亡之后,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东汉末年三国魏晋时,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复杂背景下,微妙地接连与称霸中原的袁绍、曹操、司马氏三大军事集团首领攀附姻亲,多次接受赏封,故而家道殷富,满门显贵。到了各民族大混战、大迁徙、大融合的南北朝时期,无极甄氏家族或随移民潮南迁,或因做官而卜居各地,其后裔散布黄河流域和长江两岸。
其中,北魏吏部尚书甄琛还在是老家无极。他罢官在家闲居期间,还在祖坟茔地内亲手种植松柏,隆冬腊月挖井背土,“乡老哀之,咸助加力。十余年中,坟成木茂。”甄琛亲自打理的祖坟陵园,就是如今无极史村的甄氏墓群,而他自己身后却葬在了南流村,这里边又是一个被儿子“牵连”的故事。
且说甄琛其人,《魏书》有传,一看就让人觉得亲切,因为他优缺点都很突出,并非那种“高大全”形象。“琛少敏悟,闺门之内,兄弟戏狎,不以礼法自居。颇学经史,称有刀笔;而形貌短陋,鲜风仪。”甄琛举秀才之后,入京求学,却迷上了围棋,一下就是通宵。掌灯仆人稍一瞌睡,就挨他毒打,逼得老仆人终于忍不住说他:你要是为了读书,我也不会说什么。可你是在下棋,这是你来京城的目的吗?还动不动就打人,也太没道理了!甄琛幡然醒悟。
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甄琛出任中书博士,后升为谏议大夫,因时时有所建言,受到孝文帝元宏的赏识,官职也一升再升。但史书记载甄琛低眉畏缩,不敢纠察权贵,所弹劾的大多是下层官吏。赵修得宠的时候(这个赵修我们在赞皇第一篇里讲到过他),甄琛“倾身事之”,其父亲和弟弟都通过赵修越级提拔。但赵修作恶失宠后,明天就要审训了,今天甄琛才举报其罪行。皇帝不忍赵修死,下令打一百下充军了事。执行鞭刑的时候,甄琛也动了恻隐之心,但一转脸却对别人说:“赵修小人,背如土牛,殊耐鞭杖。”据《魏书·赵修传》记载,甄琛与王显监督对赵修行刑,事先准备好五个有力气的人轮流鞭打,就打算将赵修置于死地。圣旨决断打一百鞭,实际上打了三百。甄琛这种行为引起有识之士的憎恶。赵修被打死的第二天,甄琛、李凭等人也因与赵修同党而被尚书传讯。兼尚书元英、邢峦“穷其阿附之状”。邢峦为什么这样与甄琛过不去?事出有因。甄琛这人说话极其不讲究,有一次他被授官,宾客都来祝贺,只有邢峦迟到了,甄琛竟然跟邢峦开玩笑说:“卿何处放蛆来,今晚始顾?”邢峦当时脸色就变了。如今碰上甄琛阿附权贵、落井下石的行为,自然是不肯放过。甄琛被罢官,涉嫌此案而被处死、罢官者达三十多人。
甄琛回乡以后,整修祖坟,“专事产业,亲躬农圃,时以鹰犬弛逐自娱。朝廷有大事,亦上表陈情”。久而久之,又被授官,出来做事,并且“大见亲宠”,“委以门下庶事,出参尚书,入厕帷幄”。
晚年甄琛以年老辞职时,还被授官吏部尚书。死后依“慈惠爱民曰孝”的谥法,谥号“孝穆公”。下葬时“肃宗亲送,降车就舆,吊服哭之,遣舍人慰其诸子”。《魏书》评价甄琛:“性轻简,好嘲谑,故少风望。然明解有干具,在官清白。自高祖、世宗咸相知待,肃宗以师傅之义而加礼焉。”
甄琛的儿子甄楷也是北魏官员。肃宗末年,甄楷丁忧在乡,正赶上鲜卑兵率北镇流民造反,扬言要与原先逃进定州城的难民里应外合,共破定州。甄楷面对这种形势,把城内粗壮强悍的难民都杀了,以此向城外敌兵示警,兼以安定城内民心。事后鲜卑兵痛恨甄楷杀害北方无辜民众,“遂掘其父墓,载棺巡城,示相报复”。无极学者刘宗诚认为,可能甄氏家族听从了堪舆学家的游说,从那时起将祖坟迁到了“风水”更好的南流村。甄琛的夫人和儿子都葬在史村,只有他独葬南流,分析可能在经历了“载棺巡城”事件后,族人将其衣冠收葬在南流。 引颈待刀 不侍禄山
南北朝时期,无极甄氏还出了一位名人:数学家甄鸾。直到现在,关于他的纪念会、研讨会等还在召开,本报副刊曾作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世家大族到了隋唐以后,大多逐渐没落,因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极容易受豪门大户左右,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日趋完善,更多寒门子弟得以步入仕途,那些惯常以门荫入仕的世家豪族,大多因此而走向没落。
但唐代无极甄氏还是出了一些名人,尤以甄济为代表。甄济是位隐士,隐居河南汲县青岩山十余载,《新唐书》上说,远近因佩服他仁爱的名声,环山不敢打猎捕鱼。有人上表推荐他,各府五次征调,诏令十道,他都“坚卧不起”。
隐士的高名越传越远,终于,他也架不住了。天宝十年,甄济被征召做左拾遗,还没到京呢,赶上安禄山入朝,安禄山就向玄宗索要他,授予他范阳掌书记的官职。安禄山到达卫州,让太守郑遵意前去中山拜会甄济,甄济��得已出山就职,而安禄山也是优礼相待。甄济在禄山府中“议论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甄济把回家的打算悄悄告诉了一位好友,又让身边亲信秘密备下羊血,到晚上装成吐血的样子,假装病体不支,因此得以被抬回老家。
安禄山造反以后,“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欷歔嗟叹,止刀,以病实告”。后来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还是派人强行将甄济抬到了东都洛阳。
,辄出家赀周赡,以义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