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原来有个莘亭传说是伊尹耕处,位于莘亭镇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于汉代,后亭废基存,清康熙五十五年东昌知府程光珠书“莘亭伊尹耕处”,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云虎风。”令县令刘萧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东侧有伊尹庙。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间,他协助成汤打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国君夏桀,废夏立商,后又辅佐外丙、中壬为王,曾放逐太甲,“摄行政当国”,直至太甲悔过。
据《孟子》记载,伊尹在任商之宰相前,曾躬耕于有莘之野,后来莘县城北之地一度被称为“伊田”。
伊尹的故事
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莘县人。
“尹”,商、周时的官名,职位相当于宰相。商汤时有伊挚为尹,周宣王时有兮伯吉莆为尹。
伊尹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因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三年后,迎回太甲复位。他为商朝理政安民六十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五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享年百岁。
据莘县旧志载,今莘县莘亭镇大里王村西即当年伊尹躬耕处,该处古有莘亭。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东昌知府程光珠命在此树碑,并亲手书“莘亭伊尹耕处”,今尚存。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启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商是当时的一个部落,始祖叫契。契曾帮助大禹治水,立下大功,舜王封为司徒,负责治理商地。从契以后传十四代到汤,正值夏桀在位。到夏朝末年,商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夏朝在东方的一个势力强大的部族。汤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鼓励贸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活跃了经济。他还把大批奴隶投入到生产中去,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伊尹是个聪明勤奋具有心计的人,他虽然地位卑贱,但是他肯动脑筋,有志气、有抱负,注意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对当时社会有深刻的观察分析。
伊尹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的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莘国君的贴身厨师。莘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
这时汤娶有莘氏女为妃,伊尹为了见到商汤,伊尹自愿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做了汤的厨师。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一次,商汤问伊尹如何做菜的事情,伊尹借机说:“做菜即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但伊尹却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不愿在朝中做官。不久,他便回家乡伊水河畔务农去了。
从启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国,到最末一个统治者夏桀,共延续四百多年。夏桀是个奢侈荒淫、杀人如麻的暴君。夏民对此痛恨万分,怨声载道。汤看到桀把国家弄到危亡的境地,深为不安,决定把贤才伊尹推荐给夏桀,劝说他改恶从善,即使夏桀不听劝谏,伊尹也可以摸清夏的底细,为下一步灭夏做准备。他说服了自己的臣属和奴隶主,派出使者带着礼品,去请伊尹。并把伊尹推荐给夏桀。夏桀见到伊尹根本不予理睬,更说不上重用。在夏期间,伊尹仔细考察了朝廷的内部情况,留心夏朝军队部署,为商汤伐桀做好了准备。商汤看到夏桀不重用伊尹,就请他重回亳邑,正式拜为右相,授予国政。伊尹辅佐商汤大力发展农耕,铸造兵器,训练军队,使商的国力更加强大繁荣昌盛起来。
商一天天地富强,夏桀心中也有些害怕,就听信佞臣赵梁的奸计,假意招汤来朝议事,趁机扣押商汤,囚禁于夏台。消息传到商,群臣惊惶失措,举国上下都很着急,全赖伊尹主持。伊尹知道夏桀是个酒色之徒,是残害贤臣亲近奸佞的小人。便派人搜罗珍宝和美女进献夏桀,又暗中贿赂夏桀宠信的近臣赵梁,使汤得以安全回商。汤回到商地,按照伊尹的计划,先灭掉葛国,吞并了夏的十几个小附属国和部落,又进而灭掉了韦(今河南滑东)、顾(今鄄城县旧城镇)、昆吾(今河南许昌东)。这样以亳邑为中心,方圆数百里的广大地区,成为商汤的根据地。此时,夏桀已岌岌可危,成为众矢之的。伊尹见时机成熟便劝汤发兵讨夏桀。
公元前1711年,商汤联合诸侯兴师讨伐夏桀。夏王朝的国民吃尽了夏桀的苦头,早已是苦不堪言,听说商军来攻,纷纷欢呼跳跃积极响应,商军很快逼近了夏都,双方在鸣条(今河南开封封丘东)展开大战。商军在商汤“讨伐暴君,为民除害”的号召下,舍身冲锋,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夏桀的将士不愿为夏桀卖命,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因此一触即溃。夏桀大败,最后他带着妻子妹喜逃出重围,乘上一只小船渡江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最后故于此地。商军攻入夏都,汤建立了商王朝。据《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上记载:汤灭夏,自立为王,命伊尹作《大濩》来歌颂开国功勋(《墨子·三辩》、《吕氏春秋·古乐篇》)。汤的后代把《大濩》作为祭祀祖先的乐舞。《大濩》至今在我国流传,为中国六大乐舞之一。
伊尹辅佐汤王制定并健全了国家制度,使官吏尽心尽力为国家效劳,否则就要受责罚,甚至罚做奴隶。他注意体察民情,吸取夏桀灭亡的教训,注意发展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因此深受民众爱戴。商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辅佐汤的子孙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继任商王。
史记上有这样的记述:太甲继承了王位后,伊尹更是尽心尽职,教育太甲怎样做个贤德的君王,如何分辨是非,如何治理国家;还给他讲汤时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按祖宗的规矩办事,并给他讲历史上贤君的故事。太甲起初还能听从,时间久了,就有些忘乎所以了。他无视法规制度,一意孤行,伊尹多次规劝,太甲根本听不进去。伊尹以国家利益为重,便决定把太甲送到汤墓附近的桐宫桑林去住,让他悔过自新,一切国政由伊尹办理。太甲住在桐宫,享用游乐当然都没有了,不再是作威作福的商朝帝王,而是一个行动不自由的人。他回想做王时何等快乐荣华?现在弄到这般境况,不觉悲从中来,又愧又悔。暗想当初若能听从伊尹的话,好好的勤劳节俭,守法爱民多好,如今懊悔不及,只有自愿自艾。太甲在汤王墓地住了三年,伊尹知道太甲确实变好,便亲自携带商王的衣冠,到了桐宫迎接太甲复返商都,再登王位。太甲接受了上次教训,勤政修德,体察民情,按章办事,把商朝治理得繁荣昌盛,各诸侯国均来朝拜,不敢作乱;老百姓也生活安定。伊尹又写了《太尹训》三篇,褒奖太甲施行的德政。还政于帝太甲后,伊尹自己告老还乡,后逝于亳,帝沃丁(太甲的儿子)以天子之礼葬之。
伊尹当了五代商朝相国,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伊尹活了一百多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圣人,史称元圣人;因孟子称“伊尹,圣之任者也”(出于《孟子·万章》下篇)又称任圣。
伊尹耕处位于莘县城北单庙乡大里王村西200米处。伊尹庙位于莘县县城内。清光绪十三年(1887)《续修莘县志》载:“莘之北门曰伊尹田,伊尹田之北八里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清康熙五十五年(1676),东昌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大书“莘伊尹躬耕处”六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云虎风”。在今莘县大里王村西,仍立有“莘亭伊尹耕处”碑。在莘亭东古有伊尹庙,又称任圣祠。为汉时创建,后多次移址重修。清代移于城内。有正堂三间,门一间,周环垣墙,院内松柏参天,气象幽森,古为莘县八景之一,曰:“伊庙松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