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之初,笔者特将精心设计的太子墓图片放在页首,在湛蓝的天空下,土堆突起,如此醒目,以清澈的蓝天白云辉映太子高洁品格,其赤心日月可鉴,其行为彪炳千秋,笔者仅作为世世代代生活在莘野之民众一员,以此照片、以用心写就的小文向本文主人公——太子伋与寿致敬!太子冢和皇姑坟是笔者最为崇敬并向往的地方,本文是笔者在博客所发文章中最为用心的一篇小文。
首先,为了让读者简要了解春秋时期在莘野之地发生的历史故事,笔者以通俗语言简要记之:
2700多年前,即公元前696年,莘野之地发生了一起可歌可泣事迹,其义烈、其忠诚、其至孝,至今千古传颂。
卫国宣公继位前,与其父之妾夷姜私通,生伋子。卫宣公继位后,和夷姜情如夫妇,将伋子立为太子,为继位之人。伋子成年后,卫宣公为其聘定齐僖公之女宣姜为妻,后卫宣公闻知宣姜为绝代美女,遂派伋子出使宋国,暗度陈仓迎娶宣姜为妻。宣姜连生二子,长子名寿(即二太子),次子名朔(即三太子)。大太子伋生性敦厚,闻之毫无怨言,唯父命是从;二太子天性孝友,与大太子手足之情甚笃;三太子贪婪狡猾,梦想谋权篡位,时时在卫宣公前编造大太子坏话,其母宣姜竭力助之,诬陷大太子有乱伦之言,夷姜羞愤自缢而亡。如是再三,终使卫宣公杀心顿起,与三太子合谋假借他人之手,杀大太子于野外。大太子遵父命途径莘野赴齐国,二太子从其母闻知计划,立即悄悄告知大太子,苦劝取消行程,大太子不允。二太子遂用计载酒与其饯行,不久,大太子醉之,二太子留书从容驱舟赴莘野,被事先埋伏的杀手杀死。
大太子醒后,见信大惊,立即追赶,见到二太子尸首,悲愤莫名,向杀手说明身份,杀手再次杀之。百姓感之,将其遗体就地分别葬于南和北,南为大太子伋之墓(今为十八里铺镇太子张庄村西北),北为二太子寿之墓(今为十八里铺镇田海村前,现已无迹可寻)。几年后,朝廷将伋与寿遗体从莘野迁至朝歌,莘野之墓遂成空坟,当地百姓深感二子孝义,仍每年为其坟添土不止,使墓丘不断增大。
大太子之胞妹闻讯,私逃至莘野,在杜婆村患伤寒病不治而亡,被村民就地安葬,墓位于今妹冢镇之北(今妹冢小学院内,现已平毁),该村后改名妹冢村。
以上便是太子墓和皇姑冢简要来历。
2007年7月9日上午10时左右,刚刚经过了夏雨的洗礼,笔者踏上了实地踏访太子冢之旅。太子冢位于十八里铺镇西南7里,沿临商路经过十八里铺镇驻地往南不远,向西直行,几次转弯,由平坦的沥青路到泥泞小路,笔者也由冷静的心情随着目标的临近而激动不已,不久在村口一眼见到了地名碑——太子张村。
问了村民大致地点,沿村中街道向西接着向北,经过一条人工挖土而成的长沟,一座土堆平地突兀而起。
哦,这就是留下千古佳话的太子冢,太子冢位于太子张庄西北,离村仅有100米左右,处于耕地中间,周围间或玉米和大棚,玉米也有一尺多高了。太子冢东旁立有墓志铭,系2003年由十八里铺文化站组织,周边村庄群众集资所建,正面为太子冢墓志铭(墓铭附后),背面为捐资名单。
缓慢登上顶,虽明知是一座空坟,但置身现场,仍依稀感受到当年惊心动魄、荡气回肠一幕。坟虽不大,却是百姓一把土一把土发自肺腑的堆成的。据史料所载:二十世纪70年代,该墓直径达57米,最高点与地平面的相对高度为7米。二十世纪末,南北直径为44米,高5米。1978年4月,太子冢被莘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之北有一村庄,名为李楼村,曾名“孝伋洼”,即为和墓有关。在李楼村北田海村前就是二太子寿墓所在地,遗憾已无迹可寻。
图下前方就是李楼村。
图下右前方便是太子张庄村。
图下前方就是太子张村。
因时间关系,皇姑坟之旅未能成行。
2007年7月15日上午10时30分,笔者因回老家途径妹冢,从临商路毛湾进入,是进入我的家乡的必经之路,直行到西,便是妹冢村。
从西村口进入,村风淳朴扑面而来,在中心路口,笔者所站的地方就是皇姑路,该路北边十字街靠东处即是当年的皇姑坟,曾于1957年4月被莘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平毁。
因天气问题,踏访皇姑坟行程临时取消。2007年7月21日,因去妹冢宣传业务事宜,得以实现实地踏访皇姑坟行程。当天中午13时30分,在妹冢大十字街路口向东,图下向东100米左右路北即是皇姑坟原址。
未几,一座装饰考究、崭新鲜艳的大门呈现在面前,以彩色喷绘制成的图板很是惹人注目,“给我一颗苗,还你一棵树”象征育才的含义;“祖国的花朵,明天的希望”预示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妹冢镇中心幼儿园,因正值假期,大门紧闭,无法进入。
皇姑坟今安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存在二千多年的皇姑坟最终逃不过被平毁的命运,使莘县人黯然神伤,也令笔者目睹空空如也的原址而怅然若失。图下是笔者通过门口缝隙拍摄的,院内教室前有个荷花池,一朵荷花正昂首怒放,具体位置也无法知晓。我想,如果上天有灵,皇姑此刻看到孩子正在健康成长一定会笑容满面、欢天喜地的。笔者询问附近村民,是否保存有当年的皇姑坟照片,答复令人失望。我忽然想,如果县里有关部门对已经消失的文物进行立碑设立原址处,那样多多少少会疏解热爱莘县传统文化的人们凭吊古迹无处去的复杂心情。
伋子墓前曾发掘出石碑一块,为了一睹石碑真迹,2007年7月16日下午16时,笔者前往县文物管理所,在文物档案室见到了伤痕斑斑的石碑,碑高1.08米,宽0.28米,厚0.11米,侧边有石勒划痕,上刻楷书“孝伋墓 殷连顿首赠”2行8字。
太子墓纪铭
史载,春秋时期,卫太子伋与异母弟寿手足之情甚笃。寿之生母宣姜与宣公谋杀太子伋,寿舍命救兄,二人皆遇害于莘之野。百姓感其义,就地葬之。田海村前原有寿之墓,后平毁,唯太子伋之墓至今尚存。李楼曾名孝伋洼,张庄定名太子张,皆与墓相关。墓前原有孝伋之墓石碑一通,未审立于何代。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孝悌古风,祖籍周边村庄之有识之士共议并集资勒石述其事,特为此文以记之。
(杨巨源 撰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