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家乡区县: 山东省莘县

莘县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一、“莘县”语源简析
“莘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Shēn Xiàn。它所指代的是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北纬35°47′~36°23′,东经115°21′~115°43′。东靠阳谷县,西接河北省,南邻河南省范县,北与冠县、东昌府区接壤。面积1413平方公里。人口98.3万。县人民政府驻雁塔办事处,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160公里处,为聊城市辖县。
据《方舆纪要》载,秦始皇(赢攻)三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兼并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莘县属东郡,时为阳平县,距今2226年,曾几度更名,秦时为阳平县,南北朝北齐时改为乐平,北周改曰莘亭县,隋朝又恢复阳平,曾改曰清邑,后又改曰莘县,沿用至今。
      二、莘县政区沿革简况
莘县属黄河故道,古丝绸之路的东延线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氏族部落存在。今之观城一带,曾为夏朝的国都。春秋战国时,莘地先后属卫,属魏,属齐;秦置阳平县(即后之莘县),属东郡;汉代,阳平、东武阳(即后之朝城县)、畔观(即后之观城县)3县并存;公元606年(隋大业二年)始称莘县。而后,为州,为郡,为县,地名寻改寻复,隶属迭经更变,直到1964年基本形成今日莘县之版图。
      三、莘县地名语词文化
从地名资料来看,早在战国时期业已形成的地名流传至今有15条,如马陵、道口等。这些地名多半是依地物地貌为命名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不易演袭,她们之所以能够演袭下来是因为在她们身上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就马陵道来说,是战国时期脍炙人口的齐国军师孙殡逼杀死魏国将军庞涓之地。
      自秦至元代形成的地名约有300多条。秦统一全国后,基层行政单位设有乡、里、亭,如炉里、王亭等名称。汉代大兴地主庄园,在村庄周围修造围墙,以防卫所用称寨,如大王寨、百寨等,这些名称构成了我县许多地名的通名。三国时期魏踞中原,曹操在此大搞屯田,张屯、大屯等名称由此而来。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寺院林立,由此产生的地名有舍利寺、观城等。宋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村名有减无增;元代为了加强通讯联络,在主要交通要道上设驿站,凡十里设一铺,如十里铺、王铺等由此而得名。
      明清两代是我县人口、村庄、地名猛增的时期,产生并沿用下来的地名多达一千多条,其主要原因是:1、明初从山西大量迁民此处建立了许多村庄,这些地名没有什么特色,主要是取名村或庄。2、清朝时期战争平息,土地垦殖广泛,大批新兴聚落诞生,一村分两村、多村的情况甚多,这些地名更为普通,绝在多数是在以其原名为其通名。如前卓庄则是从原来的卓庄(现叫后卓庄)迁出立村,古城大阎庄则是从北阎庄迁出立村。
      据对全县1159个自然村分析,以村、庄等通名冠以姓氏的地名有553条,如张庄、李庄等;以地物地貌命名的有233条,如山谷、流水坑等;因事奇闻命名的有172条,如车川口、马捞庄等;马捞庄就是从前有一人在井边饮马,不慎掉入井中,马就站在井边将缰绳拖入将人拖出,人称该村为马捞人庄。以历史遗址及人物、姓氏、墓地、故居命名的有107条,如李大人庄、太子张庄等。以人名命名的有13条,因村人官大或艺术高超很有名望如李名杨、王顺延等。以其他命名的有78条其命名特征各异。总之,全县的居民点地名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地形特征,形象地展现了莘县黄河故道的地理景观文化。

刘慧敏(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