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极品“胭脂稻”

家乡区县: 唐山市丰南区

 

  在唐山丰南区王兰庄镇,这只是冀东平原上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镇。
  小镇历史虽谈不上悠久,但因曾出产一种特殊的稻米,更因这种稻米和清帝康熙以及毛泽东的关系而名载史册。这种稻米因味腴、气香、微红、粒长,煮熟后红如胭脂“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被称做御田胭脂米,民间则称之为红稻米,过去因是皇宫贡米而闻名遐迩。
  胭脂米粒呈椭圆柱形,内外均暗红色,顺纹有紫红色线,煮熟之后,异香扑鼻,味道极佳,可谓“一家煮饭,四邻飘香”。且回锅三次色香犹存。由于每回锅一次,米粒伸长一次,故称“三伸腰”米。
  曾经听老人们讲,过去胭脂米是官家的专属品,在方圆800多亩“官(御)田”里种植。清代在官田立有一块石碑,警告众人“此米纯系贡品,庶民不得尝,违者重罚!”而围绕这些土地周围的道路就叫“官围”。
  《民俗文化网》有资料说:据地方志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年)王兰庄一带始辟营田,“王兰庄有营田两处,南围菱角泊水田共地八顷五十一亩一分,播种稻谷;北围三角淀旱田共地三十顷四十九亩,播种杂粮,此项营田系工部侍郎王钩捐置。”
  不论是谁置办,反正老百姓所称的那时的“官围”,如今大多已经成为住宅区,但在当地,人们还是习惯称呼官围。
  胭脂米在官地里长势很好。在但其他的土地田块就差强人意了许多,即便在官围的对面土地也不行。老人们说是官地的风水好,实际上此说过于玄虚,胭脂米对土质的要求极高,只是官田的土壤成分更适宜胭脂米的生长、管理水平更精细吧?
  文革期间,因为产量低,种植的劳动强度大,更主要的是上面的一纸红头文件,要调整种植结构,要建设产棉区,以棉为“纲”,粮食种植也以小麦、玉米为主,胭脂米从此遭遇厄运,御田石碑被砸,水稻田变成了棉花地。
  没过多久,备受冷落的胭脂米竟慢慢绝迹了。
    

王小元(2014-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