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美食

家乡区县: 临沂市兰山区

     山东淄博人对于过年(春节),特别的重视。过去人穷,过年也特别的隆重----早早的就准备年货,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年节大菜,在各种各样的博山年节菜中,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著名的“博山酥锅”。
     博山人对于做酥锅,有一种近乎神圣的意思----家家都做,好像没有了酥锅就不是过年。所谓“穷也酥锅,富也酥锅”,那是说做酥锅的原料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搭配。你家条件好,可以整鸡整鱼的做进去,他家条件差,也可以把些鱼头鱼尾,碎肉鸡架什么的做进去,也叫“酥锅”。来客人了,盛上一盘:尝尝俺家酥锅!所以有“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之说。
很多外地人都知道有这么一道名菜,但仍有很多人没吃过。原因是这道菜做法很麻烦,平时很少有人做,只有过年,才是家家做酥锅的日子。但这道菜还是被吃过的人念念不忘,逐渐的向外地传播开来,先是博山所在的淄博市,又随着交通的发达,逐渐传播到山东其他地方以至更远的地方……
到了大家都脱贫以后,“博山酥锅”逐渐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做法,再后来,就形成了加工产业,使用真空包装,装袋卖到全国各地。好多人吃过,说真是一绝!好多人想学着做可就是做不出那个味儿。而博山人却是不屑于吃袋装的,他们说那是工业化食品,不够正宗。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
据《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以煮鸡为生,他家将杀好的鸡两腿交叉别入膛内,再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名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了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更使人胃口大开,那时叫作“五香扒鸡”。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在灶中加了很多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为“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此后,“禹城五香脱骨扒鸡”名声大振,南北驰名。王明奎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素颜(2014-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