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红公园是汕头市委、市政府为缅怀周恩来同志等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在潮汕革命活动史绩而决定兴建的纪念性公园,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七日红公园位于汕头市西北郊鮀浦桑浦山麓,规划建设用地面积277009.8平方米。西面毗邻汕头大学,东面与龙泉岩接址,南面临国道206线,交通十分方便,树木郁郁葱葱,山水秀丽,碑亭相映,人文景观丰富。从登山路而上,小径迂回曲折至纪念碑,向东南眺望,繁华市区、雄伟壮观的岩石大桥、海湾大桥尽收眼底。
公园按功能分为四个区:纪念区、游憩区、山林浏览区、管理区。潮汕人民英烈纪念碑是公园的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建造在珠标90米的山峰上,雄伟庄严,高度为39.8米,碑正面"人民英烈浩气长存"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背面"潮汕人民英烈纪念碑记"由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立。公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线索,体现了"道路曲折,红旗不倒"的主题思想,让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流芳百世,让革命烈士的精神永远鼓舞下一代。
周恩来同志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先后四度来到潮汕进行革命活动。第三次是在1927年9月,"八一"南昌起义军在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挥师潮汕,23日下午起义军主力进占潮州,24日下午进入汕头市,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起义军于30日撤离潮汕,这就是有名的"潮汕七日红"。
南昌起义在汕头的具体战况折叠编辑本段
据时年参加南昌起义的陈赓后来回忆,九月二十四日,我军先头部队到达汕头,汕头工农也起来暴动。这时广东军阀陈济棠、徐景堂、黄绍竑、钱大钧等部,已从四面八方涌到那里。我军占领潮汕后,即在汤坑、潮州、三河坝等处与广东军阀发生激战。以后敌人越来越多,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军舰也向汕头猛攻。九月三十日,我军被迫放弃汕头,竭尽全力到汤坑去御敌。当时周恩来同志生病发高烧达四十度,还在前线指挥作战。朱德同志指挥二十五师守三河坝,敌人三个师来打,激战三天三夜,予敌重创。但因反革命军队数量过大,经过苦战,众寡不敌,终归失败。
进军潮汕失败后,我军一部分由朱德、陈毅诸同志率领退出广东,转战闽赣,进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一九二八年四月间到达井冈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千锤百炼,发展成为今天这支无比强大的人民军队。
七日红现状折叠编辑本段
踏进七日红公园,便看见牌坊前452只石鼓绵延了100多米。这些石鼓直径80、90或100厘米不等,少量为60或130厘米,高约80、90厘米,重数百斤。石鼓中间镂空,击之有声,每鼓环刻日寇侵华日记一篇,配译3至8种中外文字,总计有英、法、日、俄、意、西班牙等31种外国文字,记录当年日军在华的滔天罪行,以永示后人。有媒体报道称“一石记耻不记仇,百鼓敲出百世钟”。石鼓沉稳的黑色和草地的新绿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历史的沉重。
七日红公园的石鼓折叠编辑本段
七日红公园那些石鼓的主人是澄海市知名书画收藏人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蔡学仕先生。20年前,他在北京故宫偶见其内收藏的10只战国时期石鼓,突发奇想,立志有生之年再造这样的石鼓。他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构思”,反复思索石鼓镌刻的内容、形式,最终作出决定,用石鼓镌刻日军侵华暴行日记,请书法家书写,同时镌刻多种文字,将欣赏书法艺术与读史铭志结合在一起,达到“一石记耻不记仇,百鼓敲出百世钟”的目的。
六年后,蔡学仕开始把这个念头付诸行动。他一方面搜集资料,他走遍全国数十省市,遍阅各地地方史志,参考各种史料文献,从地方志和其他典籍中找寻有关记载日寇暴行的3800篇日记,决定造鼓3800只;另一方面,为使此举尽承史脉,蔡学仕特选战国石鼓的石料来源地陕西陈仓的小青石为原料,到陕西陈仓县采购青石,并请各地能工巧匠临摹镌刻。然后,把搜集的日记寄给全国知名书法家,他向各地书法家发出2000余封“求字信”,请他们把日记内容书写成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此举得到了所有被“求”者的支持和鼓励,一幅幅书法作品相继寄来。他又雇人把书法家寄回的书法内容翻译成多国文字。最早为蔡学仕寄来书法作品的,是著名书画家、老舍先生的夫人胡洁青,她不仅仔仔细细地把蔡学仕寄去的日记书写下来,还附信称赞蔡学仕此举,鼓励他好好干下去。蔡学仕把这幅作品编为第1号。而最艰难的,是把青石制成中间镂空的石鼓并把文字内容刻在石鼓上。为了“石鼓事业”,蔡学仕倾尽所有,将自己的收入全部投入到石鼓创作之中。目前,蔡学仕投入的资金已达2000万,而完成所有石鼓的制作,则要超过3000万。到目前为止,蔡学仕制作完成的石鼓有2000多只,存放在全国各地。在春光明媚的三月,第一批石鼓共500只终于回到了故乡汕头。
据蔡学仕介绍,建成后的汕头石鼓圆将放置石鼓3800只,这些石鼓既有秦石鼓的质朴,又有时代精神,石鼓圆将形成规模巨大的石鼓金石文化、书法艺术景观,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艺术启蒙和艺术教育基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