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山——吕梁(一)

家乡区县: 山西省垣曲县

吕梁山,中国山西省西部山脉。北北东走向,南北延长约400公里。吕梁山中段称关帝山,为一拱形隆起,山体宽大。

受放射状水系分割,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主峰海拔2831米。吕梁山北段分为东西平行的两列,东为云中山,西为芦芽山与管涔山,中夹静乐盆地。不少山峰超过2700米,为桑乾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吕梁山南段降低到1000~1500米。西南端转为东北东向,称龙门山。

黄河切穿龙门山形成峡谷���著名的壶口瀑布。吕梁山为一自然地理分界。吕梁山以西为黄土连续分布的典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山地以东黄土断续分布。关帝山、芦芽山保存较多森林,海拔1700~2500米处有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1700米以下有油松、白皮松、栎类等。2500公尺以上有发育良好的亚高山草原,为重要牧场。

吕梁山脉的地质构造为吕梁背斜褶皱断块山地。向北伸为

吕梁山[1]两支,近东北方向为管涔山和芦芽山,其东面为云中山,向东北至雁门关与恒山相接。中段为关帝山,主峰位于太原西方,海拔2831米,又名南阳山。南段为火焰山、龙门山,端点为黄河东岸的禹门口。吕梁山脉西坡有厚层的黄土堆积,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重点产沙区之一。山脉东翼为断层构造,山势陡峻,俯瞰汾河地堑中的忻州、太原、临汾盆地。山脉中高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对区域气候有明显的作用。[2]

吕梁地区位于华北地区东南,地质发展史和地层基本特点类似华北其它地区。山体多形成于4亿6千万年前至10亿年的地壳运动,为海底火山期。2亿7千万年至3亿3千万年前,海水最后一次退下,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湖泊环境。2亿2千万前进入中生代,本区地壳运动加剧,多次火山岩浆喷出。7千万年前本区地壳才趋于稳定。吕梁山区的山体,应当是寒武纪定型者居多,岩石种类繁多。[3]

吕梁山前寒武系大面积出露。这里是吕梁运动命名地之所在,但吕梁运动的含义已经改变。“吕梁运动”一名由李四光1939年提出的“吕梁革命”演变而来。李四光根据德日进在吕梁山北段静乐县西马坊一带看到寒武系紫色页岩之下的石英岩(霍山砂岩)不整合在变质岩层之上,当时认为该石英岩为震旦纪砂岩。因此,吕梁运动自创名以来一直被引用为震旦纪与前震旦纪(现称长城纪与前长城纪)间的地壳运动。在吕粱山区,中元古界长城系最底部层位汉高山群与古元古界野鸡山群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因此“吕梁运动”未废除而一直被沿用至今。现定义的吕梁期造山应涵盖沉积盆地拉开—沉积-俯冲-碰撞-岩浆造山等全过程。[4] 华北地块古元古代构造单元划分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识别出华北中部吕梁期造山带,并尝试性从造山带理论解释古元古代构造演化。吕梁造山使华北陆块真正克拉通化。

该地区地势较高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气候寒冷,生长期短,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水热资源分布不协调,中高山区降水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很低

山西的面食闻名四海,吕梁人更是把这种源远流长的面食技艺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风味小吃,吕梁的面食都是风味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吕梁人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把面食分为蒸、煮、烤、炸四大类,每一类都包含了众多技巧和变化,或原料不同、或造型各异、或口味独特,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味道总是香浓可口。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时候,吕梁人会制作寿面、蒸卷卷等特定的面食。[18]

吕梁还有许多著名的风味小吃,其中以柳林芝麻饼、榆皮面饸咯、孝义火烧等最有代表性,这些小吃制作精巧、味美可口。

浅语采薇(2015-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