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是客家人久负盛名的传统美食,更是紫金琴江(中坝、敬梓、龙窝、水墩、苏区、南岭)人上午茶,下午茶的主要食品。相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究其起源,是跟我们先祖的迁徙历史与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大致可从以下四方面说起:
1、紫金客家先民自汉唐以后为避战乱,分批从中原举族南逃,几经周折迁入福建、江西。又在宋、明时期进入紫金“蛮夷之地”。客家先民在中原,多是名门望族,富商大家,官宦世胄,书香子弟或公侯世爵。他们生活是“食兼五味,穿戴华丽”。其饮食方式就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面食。但是,经过多次兵灾战乱南逃后,其富有的政治、经济地位已经没落。南迁到了岭南山区“半年野菜半年粮”的环境里,其生活条件和饮食方式发生极大变化。他们为了“聚族自保,耕读传家”,又挺起胸膛谋求生存发展,勤、俭、和睦的客家先民传统美德,大大发扬。“食兼五味”则 “被摒异奢华”的决心而改“美食餐”为“粗食餐”。擂茶就是中原饮食文化的异化和主要起源。
2、紫金山区雨水较多,雾瘴弥漫,水土湿滞,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碘、钠、硒元素流失,造成先民饱受各种疾病缠身(因此促使了琴江人极为嗜茶)。人们便寻找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为谋求生存发展与恶劣环境斗争。通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开创以“性温、健脾、暖胃、祛风痧、滋补的饮食与治病保健于一体的食品,擂茶就是这种医保、充饥的产物。也是起源之二。
3、传承先祖“日食五餐、三主两辅”,以保持客家人艰苦劳动,艰苦创业的长时间(从早到晚)劳作,高体力消耗,进行足够膳食,为体能消耗的补充。采用自己种植,自己加工,不用花钱购买的特点制作食品,擂茶就是根据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经济能力达到“能主(能为主餐)能辅(辅助营养祛病)”。既解决温饱,补充能量,又发展到“招待客人”的美食。擂茶就是民风民俗,习惯特定产物。也是起源之三。
4、紫金东接五华,南邻陆河、海陆丰、潮阳;西连惠州、博罗、北毗河源,梅州。对客家先民带来的“中原文化”与潮汕文化、广府(粤语)文化都有一定碰撞、交流、融合,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逐步形成“选料灵活,风味独特”的琴江擂茶文化。也是擂茶起源之四。
擂茶制作简易,其主要用料:少量茶叶、花生(预先炒熟)、黑芝麻及豆类(乌豆,黄豆,白、赤眉豆,扁豆均预先炒熟存放),食盐(配料按进食人数多少调定),放入擂茶缽内(擂茶缽,内壁全是斜的陶瓷特制品)用擂茶棒(擂茶棒专门选择对食物无危害且有益于饮食的樟木槽或白然木)轻轻旋转擂动,把茶叶、芝麻、花生等擂成糊状,用滚水冲开(或将煮好稀粥加入)或泡干饭或泡炒米花充饥。另外,用时令蔬菜小炒(在油锅炒好)加入而泡炒米花或粥。更有另一种风味。用少许茶叶加入香菜泡炒米花,名为独特香菜茶。擂茶,在待客会友时还配浸蒜头、浸蕌头、浸姜,萝卜生(生成菜茎)等为佐餐更觉丰厚。此外,更为讲究的配料而制成的药膳茶。如配入芫绥菜,或芫绥子,胡椒等原料可以温胃。配入嫩布惊叶或布惊子,生姜,山苍嫩叶或山苍子,可治屙呕、肚痛。配入白蘗葱嫩叶、白然树嫩叶、软樟嫩叶、葱头等原料,可以驱风、退热、除感冒。擂茶其味香、甘(药膳茶味带微苦)可口,风味独特,所以被称之“百食不厌”的美食。
总的说,琴江擂茶是客家先民集中原饮食文化,结合特定的民风民俗和特定自然环境,勤俭持家,创家立业传统文化的结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