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雅安的街头巷尾,不经意间,许多挞挞面馆的招牌就会蹦入眼帘。吃饭时间,不少雅安人都会跑去整一碗味道巴适的挞挞面,坐满了食客的面馆里热闹非凡,热腾腾的水汽从灶台上升起,餐馆师傅拉面挞面时的声音,混合着跑堂“三鲜面2两!”“泡菜一碟”的吆喝,成了雅安市井生活独有的一道风景。
在雅安人的记忆深处,充满了挞挞面的味道。
本土挞挞面:
不变的西康滋味
挞挞面的味道,雅安人都知道。
这是一种雅安本土所独有的美食,其制作方法也是它的独特之处。那细长均匀的面条,却是由一个硕大的面团揉搓拉扯,摔打挤捏而成。制作过程中都不加碱,也不经过发酵,且全部为手工制作。除此之外,要制作出味道正宗的挞挞面,还必须遵循一些“道儿上的秘方”,也就是一些挞挞面老师傅口中的“要用精面粉要新鲜;和面加水要看天;揉面有章法;挞面手法要自然。”就是说,除了用的面质地要好以外,和面时还要根据一年四季、睛天雨天,中午早晚等不同的气候和温度来决定加水多少和面的软硬;揉面和“挞”面时,也必须按“套路”,揪剂子,出条子,抡,摔,叠,扣等动作要自然顺畅,一气呵成,方可拉扯摔“挞”出纯正的挞挞面条。
挞挞面里,最为著名也最为正宗的是三鲜挞挞面。何谓三鲜?即集鸡汤、山笋和青杠菌等汤料的鲜味为一汤。据雅安早期挞挞面师傅黄昌华老人的介绍,旧时炒臊子,一般是店家自己杀猪,小店一般一个月杀一头,生意好的店,要杀三头。杀完猪后,用刀将生猪肉切成肉片,下锅炒制,加入甜酱,起锅后作为肉臊。熬制三鲜臊子时,先将荥经土鸡加入蹄膀熬成鲜美浓厚的鸡汤,加入炒好的肉臊子、荥经碳炕笋和康定青杠菌,点上香,文火熬制,三柱香方成。一般来讲,三鲜臊子以刚熬好的最为鲜美,放的时间长了味道就会变差。
这老西康的挞挞面,总是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滋味。老雅安们的最爱,是那糯滑精细的面条,醇香浓郁的面汤,还有就是旧时挞挞面的必备伴食“焦巴儿”——一种黄酥香脆的肉馅儿夹心油炸饼子。
一口面条一口汤,“焦巴儿”吃得满嘴香。那味道,早已融入雅安人的记忆,在岁月的年轮里,回味无穷。
而今遍布雅安的挞挞面,过去又有着怎样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soso_tc_slider_img
罗序江
soso_tc_slider_img
李藻琴
soso_tc_slider_img
黄昌华
寻找见证人:
传奇的记忆
为了追寻雅安挞挞面的起源与演变,记者走访了数月,探寻众多和挞挞面有关的老人,希望从他们的记忆中,找回了这段失落的饮食传奇。
罗序江:“挞挞面入雅第一人”
据罗序江老人及其家人介绍,在雅安县志上,有着关于挞挞面传入老雅安(今雅安市雨城区)的明确记载。而最早将挞挞面带入今天雨城区的人,就是罗序江。
罗序江,荥经人士,今年已经80高龄。说起挞挞面,老人家的记忆闸门很快打开,“我出生在旧社会,家里很穷,我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少年时在荥经,为了给家里多找点钱,我就跑到刘道恩开的挞挞面馆里当小工,那年我15岁。起初只是在面馆做一些杂活,打打下手。后来,我师父看我勤奋能干,就把我收入门下当学徒。在师父的传授下,我得到了挞挞面的真传,自己也和挞挞面结下了不解之缘。1951年,我从荥经来到雅安,到当时宋玉祥(后来成为罗序江妻子)开的面馆里工作,也请了我师父刘道恩来店里帮忙。最开始,这个馆子就叫‘挞挞面’。1956年,公私合营,‘国营挞挞面’的招牌挂了起来,直到改革开放后,‘国营挞挞面’解体。”
黄昌华:“好男亦入此行。”
现年79岁的黄昌华也是荥经人。挞挞面传入雅安,黄昌华也是最早的尝试者之一。“我当初学习挞挞面是因为家里贫寒。干这行起得早、睡得迟,以前老百姓说要折寿,自古荥经就有‘好男不入此行、好女不嫁此行’的说法。但因为学习挞挞面可以不交学费,只需要送师傅一顶民国年间的圆顶帽,一双鞋和一块挂着红布条的‘二刀肉’,这是一套‘头乘脚带’,就是当时拜师的‘四十礼’。送了这‘四十礼’,就算入了师门,开始了3年的学徒生活,学习白案。1950年,我只身一人来到了雅安,在西门一家面馆卖面,因为那家馆子生意不好,3个月后便离开了。后来,宋玉祥请我去她的挞挞面馆工作,我就和李红玉一起到了这家馆子。那时,这面馆的老板是李藻琴和宋玉祥。后来,李藻琴退出了面馆。罗序江和宋玉祥结了婚。公私合营后,我成为国营挞挞面馆的一名工人。1959年从商业局调到了地委伙食团,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刘维德:拾起挞挞面的遗失记忆。
罗序江的挞挞面手艺为其恩师刘道恩所传。刘道恩同时也是“国营挞挞面”的大师傅之一。
理清挞挞面在雨城区的传承脉络之后,挞挞面的历史沿革前推到了荥经;而将挞挞面推广到雨城的见证人都认为,这种著名美食就产自荥经,而非外来传入。根据现有的证据,荥经的挞挞面历史,现在最早可以前推到的经营者,就是刘道恩。
据刘道恩之子刘维德介绍,其父刘道恩,“他原名桓国贵,1906年生。父亲家中四弟兄,因父母过世较早,生活十分贫困,后入赘到刘家,改名为刘道恩。1925年,我父亲到陶仕明开的面馆学习白案。师成后就自己开了馆子。解放初期,由于馆子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就接受徒弟罗序江的邀请,一起来到雅安,加入宋玉祥和李藻琴的面馆,后来就一直在‘国营挞挞面’工作直到退休。2001年,我父亲过世。”
“我父亲门下有杨定衡、罗序江、赵文锦、李成福等徒弟多人,罗序江到雅安开了第一家挞挞面店,成为雅安挞挞面的鼻祖;杨定衡解放后到荥经茶厂当了工人,没有再做挞挞面;赵文锦在甘孜某县开面馆谋生;李成福死于60年代的困难时期。”
至于挞挞面的源头,刘维德坦言,“父亲在世时,只说过自己做面食的手艺为陶仕明所传。至于他做挞挞面的手艺是不是从陶仕明那里学来的,则没有说过;这手艺是他学来的还是自创,也不得而知了。”
寻回的过往:
传承脉络终于清晰
倾听了多位见证者的回忆,记者基本理清了挞挞面在雅安的传承脉络。
1950年,雅安解放,黄昌华在雅安的一家面馆干了3个月,因馆子生意不好离开雅安返回了荥经。
1951年,同样因为生意不好,一位名叫王香的小老板把自己的小店卖给了李藻琴,李藻琴一人开不下这个店子来,便想到了请她的毛根朋友宋玉祥合伙经营。刚开始合伙做生意时,这对儿时的好朋友寻思着:经营什么好呢?老家荥经的李藻琴想干脆就卖荥经的“宽面”,两人一拍即合,便通过私塾时的同学刘道荣(刘道恩之妻)从荥经请来了黄昌华和另一位面食师傅李红玉,随后,罗序江也来到了店里。
就这样,小店开张了,店名该叫什么呢?李藻琴建议说:荥经“宽面”是“挞”出来的,干脆就叫“挞挞面”吧!就这样,“挞挞面”的名称逐渐流传开来,直到今天耳熟能详。
1956年公私合营,这家挞挞面馆改名为“国营挞挞面”,并请当时雅安著名的书法家王芳怀题写了“国营挞挞面”的牌匾。宋玉祥和罗序江成为资方代表,刘道恩、黄昌华、李红玉成为雅安国营挞挞面馆的职工。
改革开放后,国营挞挞面馆解体。此后,众多的私营挞挞面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雅安城内。
而今,落户雨城半个多世纪的挞挞面,作为雅安本乡本土的美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雅安人的生活,扎根在了雅安的城市记忆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