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坨
更多图片(7张)
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武汉、沔阳(今仙桃市),荆州,江陵等地的汉族传统小吃。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外焦里嫩,色泽鲜艳,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满嘴芝麻香。
中文名:欢喜坨
主要食材:糯米,芝麻,面粉
分类:早点
口味:焦脆,油甜,麻仁香浓
菜品特色
小吃简介
点击查看图片
欢喜坨
20世纪30年代,汉阳棉花街有一家沔阳人开的店子,专做“欢喜坨”。他用糯米粉和水搓成圆球,裹上芝麻,温油下锅慢慢炸黄,起锅后马上倒入另一番有饴糖的锅中翻炒,然后起锅转入铺满芝麻的学筐内推簸,这样做成的“欢喜坨”形如核桃、外酥内软、甜而不腻。它是当时过早的好食品,许多贫苦小贩沿街叫卖的“白糖欢喜坨”就是此物。
武汉传统小吃“欢喜坨”,现在在三镇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的名字“大麻元”。为啥改名?因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称入选“中国名点”。
不过,除了饮食圈内人士,两年来,武汉市民并不知道欢喜坨走了“上层路线”。
名称由来:1930年代,汉阳棉花街有一家沔阳人开的店子,专做“欢喜坨”。用糯米粉和水搓成圆球,裹上芝麻,温油下锅慢慢炸黄,起锅后倒入另一口有饴糖的锅中翻炒,再起锅,转入铺满芝麻的箩筐内簸几簸,欢喜坨就做成了。它形如核桃、外酥内软、甜而不腻,是当时流行的早点,沿街叫卖的小贩称它为“白糖欢喜坨”。
这段文字来源于武汉一本饮食杂志,它真实地记载了沔阳欢喜坨打进省城大市场的过程,可以证明欢喜坨的发源地就是沔阳。沔阳人一般把逗人喜爱的小孩称为欢喜坨,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才把食物喊成欢喜坨吧。如今武汉有个叫欢喜坨的笑星,红得很,一夜赶好几个场子,赚了个饱。此人长得圆圆滚滚、憨憨实实,着实令人欢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