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千古兴衰——四大历史名楼之鹳雀楼(二)

家乡区县: 山西省垣曲县

鹳雀楼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其所处的山西省永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运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门,地理坐标在东经110°15′00″~110°45′33″和北纬34°44′50″~35°04′50″之间。永济西滨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合阳县隔河相望;南依中条山与芮城县接壤;东邻运城市;北接临猗县。

鹳雀楼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最冷月平均气温-0.4℃,最热月平均气温27.1℃。

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宇文护戌边筑楼”、“王之涣旗亭画壁诗名扬”、“毛泽东主席手书登楼诗”、“江泽民总书记三题鹳雀楼”等名人佳话,都为鹳雀楼增光添彩。鹳雀楼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时有感而发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加强,重修鹳雀楼的呼声日益强烈。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此,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

新建的鹳雀楼(见上图)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万多平方米,总重量5.7万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这是因为鹳雀楼建于北周而盛于唐。这次恢复,以再现唐代风貌为指导思想。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也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后,重新创作设计,是目前国内惟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经过油漆彩绘,该楼更显古典风雅,充分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以鹳雀楼为中心形成的鹳雀楼景区占地面积1640亩,以这里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盛唐时代开放的社会精神和盛唐文化为包装,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

如今,鹳雀楼又以气势恢宏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楼内的陈列,以华夏根祖文化为主题,反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显示古河东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黄河文化的精髓;通过展示山西和河东地区出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作品,让人们切身地感觉到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了解山西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的发展和贡献。

浅语采薇(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