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俗风情

家乡区县: 信阳市商城县

商城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金刚台地区横跨鄂豫皖,古有“吴头楚尾”之誉,是“江南的北国,北国的江南”。悠久的历史演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四顾墩乡及金刚台地区独具特色的风俗民情,这里农民热情好客,质朴率真,民风纯朴祥和。风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代相沿的生活、生产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山乡色彩。生活习俗因社会环境不同别于他处,既有当地水土风俗,又有南北交融习尚。生产习俗多与水稻生产有关,如开秧门、坐秧巷、栽旱秧等。衣、食、住、行无不显示出山区的独特风格。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尤其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原生态歌唱曲目,是豫南“歌舞之乡”。   

1、民歌   

境内民歌闻名遐迩,有“歌舞之乡”之称。常唱的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三把扇子》、《对花》、《小放牛》、《一朵茉莉花》、《叹五更》、《花轿到门前》、《四季忙》等。民歌从形式上可分为7类。   

(1)山歌   

最常见的有《山歌头》、《打山歌》、《对山歌》、《赶慢牛》等10余种。从音调上大致分为3类:一是高腔山歌,农民在劳作时,发自内心的歌声。二是平腔山歌,是这里放牛娃喜欢拉、对的山歌,内容丰富,稀奇古怪。如:“什么上山哼又哼?什么睡觉不翻身?什么吃草沙沙响?什么吃草不留根?什么破了四条筋?”对曰:“老虎上山哼又哼,石头睡觉不翻身,镰刀吃草沙沙响,锄头吃草不留根,草鞋破了四条筋。”三是低腔山歌,多为女性细声哼唱的情歌。山歌的曲式结构大体上多为四乐句。最有特色的是“赶五句”,第一句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三、四句为对偶句,抑或第四句点明主题。亦可作结局,第五句则异峰突起,锦上添花。如“锣鼓一打响铃铃,唱歌不要放高声,老鸹高声有人骂,画眉小声有人听。山歌只要句句真。”   

(2)灯歌   

是群众欢度新春佳节期间表演花灯时,载歌载舞演唱的一种小调。主要有花挑、杈伞、旱船、花伞、地扑笼子等。它的音乐一般具有结构短小、节奏鲜明,情绪活泼的特点。如《五看灯》中的:“一更鼓儿尽,小女去看灯。脱了旧衣裳,换上一身新。小嫂子!(伴应:“嗯!”)小金莲不多大,刚刚二三寸”。   

(3)小调   

它比山歌更为艺术化,反映的生活面较广,以情歌为多。普遍流行的有《山伯访友》、《一朵茉莉花》、《叹五更》、《十恨》等。如《洋烟五更》中一段唱词是:“劝郎莫吃酒,劝郎莫赌博,这几天我劝你,你有点气我,我的郎你手搭胸膛想一想:象我这知心人,世上有几个”。   

(4)号子   

是劳动人民进行繁重体力劳动时用来指挥动作、振奋情绪的一种歌唱。它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简洁、明快,音量高吭、绵长,多用于车水、担挑吃力时振奋精神,如“吆喝喝……”;第二种多用于水利建筑工地,音韵铿锵、热烈,歌词多为即兴现编,随口唱出,正由于歌词唱出现场实情,所以能引发群情振奋。如“打夯歌”:“伙计们啦,哟嗬嚎嗨!要用力呀,哟嗬嚎嗨!有人在偷懒啦,哟嗬嚎嗨!哪怎行啦,哟嗬嚎嗨!”   

(5)革命歌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四顾墩乡地处金刚台地区,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斗争生活丰富了民歌的内容,用旧曲调填新词而发展的革命歌曲,如《穷人调》、《十二月宣传》、《送郎当红军》、《骂保长》、《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生动地再现了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要唱就唱共产党》歌词为:“樱桃越吃越甜心,山歌越唱越好听,要唱就唱共产党,党和人民心连心。”   

(6)儿歌   

是自古留传下来的,数不胜数,多为大人抱着小孩顺口唱出。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王大娘逮猫来,吱溜一声滚下来”。“小麻雀,尾巴炸,公公犁田媳妇耙,过路大哥莫笑话,爷儿俩个做庄稼。”   

(7)锣鼓唱   

春节期间到邻居、亲友家拜年,或邻居、亲友办喜事,总敲锣打鼓到家祝贺,主人家也要敲锣打鼓奉和。贺词多为四句或五句,如拜年词:“一进门来拜个年,弯腰捡个太平钱,太平钱上四个字,荣华富贵万万年。”主人和词为:“锣鼓一打笑哈哈,众位亲友到俺家,一无烟来二无茶,浅房窄屋难坐下(系抢句子),日后见面咋说法。”   

2、舞蹈   

境内民间舞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鸟、兽、鱼、虫的模型为道具,模仿其动作姿态,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舞蹈,有龙灯舞、狮子舞、鹬蚌舞、玩哈蟆、跑竹马、大头和尚逗柳翠、踩高跷等。另一类是歌舞,有杈伞、花挑、花伞、旱船、扇子舞、抬花轿、红灯舞、打连响、刘海戏金蝉等。   

(1)龙灯舞   

历史久长。据传农历正月十三是龙的生日,从这一天开始舞龙灯,直至正月十六日或二月二“龙抬头”方止。龙灯上路,先拜庙,后表演,每到一处,鞭炮接送。龙灯舞到急处时,锣鼓节奏越催越快,鞭炮、焰火、彩花交织鸣放,喝彩连天。   

(2)狮子舞   

也叫玩狮子,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以模拟狮的形态为主,动作有摇头、摆尾、搔痒、打滚;武狮除模拟其形态动作外,舞狮人要有武术、杂技的技巧,最高能爬叠置7层的方桌,再登上大椅子于竹竿上取下“彩头”,然后从7层方桌上一跃而下。告一段落时,领灯者抚狮子头喝彩头,即兴编作吉利如意的韵词以助兴。   

(3)花挑   

传统节目。由3人载歌载舞的演唱,3个角色由中青年分别饰闺女、父母或老汉、丑婆。闺女扮相俊俏,用黑手帕包头作青丝,红头绳扎独辫拖至臀后,头戴彩花,身着彩衣,腰系红彩绸,彩绸两端系在左右手的小指头上。老汉一身老头打扮,脸上画着八字胡或戴胡卡,手持烟袋。老婆头顶青布手帕或老婆帽,上身大襟褂,下身扎裤脚,穿一般布鞋,薄施粉脂,戴耳坠或两辣椒,手挎竹篮,拿蒲扇。   此舞以“踩八板”开场,闺女肩挑花挑,老汉老婆伴随左右,碎步至台中央亮相。接着随音乐节奏由慢渐快作垫步、踏步,女前后换肩,快时,3人皆作扭步、行路、退步、推磨、望月等动作。有时老汉老婆故作步履踉跄,动作诙谐。舞毕,由老汉老婆作开场白,插科打浑引出故事情节。老汉老婆、闺女应对所唱皆是民歌小调,如《砍柴调》、《五更观灯》等。内容大部分都是反映风土人情、生活爱情的。   

(4)杈伞舞   

又叫“火灵子”或“围灯”。系九人集体表演的群舞。人物:有“老杆儿”(领舞)即掌杈伞人,扮一风趣的老汉,一手掌杈伞,一手持蒲扇,口衔哨子(指挥用)。有“四梳”女角,旧时男扮女装用黑纱手帕包头,好像姑娘梳的独辫,故得名“四梳”,俗称“蜡花”或“花鼓娘子”。皆以彩粉画脸,着彩衣、穿绣花鞋,腰系围兜,左手拿花巾,右手持彩扇。有“四挎”男角,腰挎花鼓,故名“四挎”,俗称“花鼓腿子”,画俊脸,红巾或黄巾包头,蝴蝶结扎在额头,着花边舞衣,腰系红彩,手握花棍。   

舞蹈分大场小场两种。大场第一段由“老杆儿”引“蜡花”和“花鼓腿子”出场,领舞以“踢四场门”、“拜四方”、“乌龙摆尾”等近20种名目组成各种图形、队形。第二段由“老杆儿”喝住锣鼓“打杈”,“打杈”由“老杆儿”即兴编作压韵的板词,或传统的顺口溜短段。词的内容多为恭维、吉祥诙谐之词,众和以助兴。“老杆儿”还随时发问,众人反问句“咋的”,“老杆儿”自问自答,众和“对对对”等答句。煞住杈词后,对对男女边唱边舞,“老杆儿”根据情况煞唱收场。   

小场是表演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小舞蹈。如抢手巾、抢扇子、逮蜡花等。舞步有搓步、碎步、顿步、滑步、追步、后退步、十字步等。曲词一是前后徵调式,中间转羽调式的花鼓唱,有的中间加对唱和腔、衬词有“小二哥二小哥”,“小二嫂二小嫂”。二是前后宫调式,中间转羽调的抢八句子。三是超八度乃至十度的大跳,构成上下翻腾的徵调式花鼓唱。四是四句羽调式的锣鼓唱。   

此外,还有传统戏曲《花篮戏》、《皮影戏》;说唱《大鼓书》等。

Minoz(2014-04-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