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务
2007年,南沙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临港经济圈建设,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使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68亿元,同比增长45.48%;工业总产值853.28亿元,同比增长78.82%;税收总额76.73亿元,同比增长1.0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长71.44%;进出口总额48.6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1%。
现代化产业
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31个,合同利用外资7.17亿美元,同比增长41.57%;实际利用外资5.2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1%。世界500强企业在南沙投资项目已达40个。汽车、钢铁、造船、机械装备、港口物流、高新技术以及石化等七大产业发展迅速。汽车产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1.2亿元,同比增长1.63倍,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4.75%。小虎石化码头已投产,年吞吐量可达1236万吨,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石化专业码头。南沙港区已投产的深水泊位达10个,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线近30条。全区集装箱吞吐量达45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0.19%。龙穴岛物流园区首期和南沙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中船龙穴岛造船基地的民船和修船项目已进入筹建的最后阶段,可分别建成投产。房地产、物流、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4亿元,同比增长15.17%。
经济发展
财税收入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形成了销售增速快于生产增速,利税增速快于销售增速的良性循环,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生产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健康态势。除汽车整车、发动机项目外,造纸9号机组、广汽丰通二期、东曹化工、久泰能源、新日石润滑油等17个近两年新投产的项目,共实现产值70多亿元。高压输变电设备项目、180万吨冷轧项目已启动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推进;数控机床、园林机械、电动工具、造纸机械等项目的筹建工作正按计划推进,将成为推动南沙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科技创新
核电设备研发中心的3个实验室已建成。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及其12个研究中心和3个公共实验室已正式运作。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启动了2个研究中心的建设。建成南沙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期实验楼。免疫组化诊断试剂项目在全省率先取得该类别的生产许可证。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项目已入驻南沙。新引进激光显示芯片、晋升科技、新华南方软件外包、鑫南数控、龙沙生物制药和晶科电子等一批项目,全区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已达35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8.09亿元,同比增长1.15倍。
2010年经济
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5.68 亿元,增长 17.08%;工业总产值 1419.13 亿元,增长 23.39%;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5.27 亿元,增长 38.81%;源于南沙地区的税收总额达 234.85 亿元,增长 48.9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5.29 亿 元,增长 25.29%;进出口总额 100.55 亿美元,增长 62.96%。 2010 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们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 优异成绩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地区生产总值、工业 总产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 30%、 41.4%、35.7%和 64.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市各区、县 级市前列。预计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 20 万元。 五年间,南沙临港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了一批对南 沙现代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大型生产力骨干项目,形成 了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港航物流、电子信息、精细化工、 精品钢以及以核电装备、高压输变电设备、盾构机、数控机床、 园林机械等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临港现代产业初具规模。 五年间,南沙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投资 78.2 亿元,推进市政道路、桥梁等城市配套建设项目 152 个,通车里程达 213 公里,初步构建起畅通、快捷的道路骨干体 系,南沙作为珠三角重要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凸显。创卫、创模 任务顺利完成,创文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治污、治水成效显著。 全区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达到空气质量一、二级标准。
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临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依 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形成了 以先进制造业为 核心的临港产业 集群 。 以打造珠江 三角洲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依托港口优势和重点园 区,大力推动汽车、造船、精品钢、环保家电、核电装备等先进 制造业集聚加快发展。2010 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产值 860.87 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 61.17%, 2005 年的 27.7 倍,年均增长 94.32 %。汽车整车和发动机项目相继投产并迅速发展, 汽车制造业年产值突破 700 亿元, 已形成年产 50 万台发动机和年 产 36 万辆整车、 占地约 4 平方公里的南沙汽车工业园, 被列为国 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年造船能力 300 万吨、单船生产 能力 30 万吨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的造船和修船项目已投产,“新 埔洋”、“中海兴旺”等大型船舶相继建成出坞,成为我国三大造船 基地之一。国内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压力容器在南沙成功 制造。
国内唯一 LED 电视薄膜生产基地、 全国规模最大的烟酰胺 生产基地、产能达 1000 吨/天的植物油精炼项目以及高压输变电 设备、园林机械、造纸设备、数控机床、工程塑料、日用化工等 一大批高端项目已建成投产。180 万吨冷轧钢板、LED 芯片、环 保节能家电、广州造纸基地环保迁建、电动工具、啤酒等一批重 点项目正抓紧筹建,现代临港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发展了以现代物流为主体的港航产业。南沙港区成为国家一 发展了以现代物流为主体的港航产业 。 类对外开放口岸,10 个 5—10 万吨级码头已建成投产,开通了欧 洲、北美等外贸班轮航线 21 条、内贸航线 8 条,世界 20 大班轮 公司已有 17 家进驻。 全国最大的汽车专业码头——南沙汽车滚装 船码头和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石化专业码头——小虎石化码头已投 产。2010 年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 1.23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725 万标箱,分别是 2005 年的 3.53 倍和 6.04 倍。南沙保税港区成为 全国第 5 个、全省首个封关运作的保税港区,被批准为广东省首 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010 年南沙保税港区进出区货值 193 亿美 元,保税业务进出区货值 13.3 亿美元。 促进了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 促进了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 。
高标准完成金洲商业圈的改造。建成滨海公园、滨海泳场、黄山鲁森林公园、蕉 门公园、十九涌渔人码头、鸦片战争英烈墓等一批新的旅游景点 和历史文化设施并对外开放, 湿地游览区从 3000 多亩扩建至近万 亩。成功举办了水乡文化节、妈祖诞文化旅游节、首届龙舟赛、 绿道•水乡游、滨海欢乐节、荔枝节、玉米节等具有岭南风貌、水 乡风情和南沙特色的节庆活动。
2010 年接待游客 380 多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8.3 亿元。房地产业蓬勃发展,五年共引进房 地产开发项目 38 个, 完成投资 81.29 亿元, 建成商品房面积 131.1 万平方米,一批中高档商务设施和居住小区相继建成。2010 年全 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80.29 亿元,是 2005 年的 2.55 倍。 推动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规划了 22.9 平 推动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方公里的慧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强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 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先后引进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科技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基地。全 区高新技术企业达 16 家,比 2005 年增加 9 家,实现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 588.55 亿元, 2005 年的 10 倍。全区授权专利数 217 件, 是 比 2005 年增加 97.3%。区财政共投入 1.35 亿元鼓励扶 持企业自主创新。东方电气、晶科电子、龙沙、沙伯等企业已研 发出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一批潜力大、效益高的 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