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坐落于潍坊市高新区,学校始建于1913年,称“潍县县立中学”, 其前身是创办于1759年的“潍阳书院”。1952年更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1952年被省政府确立为省重点中学,2000年成为全省唯一一所通过省级验收的国家级示范性中学。
据2015年02月学校官网显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占地1259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拥有1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280人,在职教职工526人。
1913年,张树棻发起创建潍县县立中学。校址选定在城里大十字口以西路北原潍阳书院旧址(今东风西街潍坊电业大厦以西)。公推郭恩敷任校长,开始只有一个班,学生40名,教师十几名,在当年四月十四日开学。学校实行春季始业,学制四年,每年招收新生一班。
民国十二年(1923)八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中学教育改为“三三制”,县里不设高中,潍县中学改称为潍县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九年(1930)冬,县中增设师范班。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秋季始业。从1913年到1937年,潍县中学共毕业21个班,毕业生近700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县中从城内迁到潍县北乡华疃。
1939年,国民党潍县政府在北乡的杨孟、里疃一带恢复县立中学,由县长高镜秋兼任校长,设初中6个班。1941年在潍北东南村设高中部,后迁南张氏村。1939年8月,县中在乡村复办的同时,潍县城里的日伪县府也在城里原县中校址办起了县立中学,由国画家徐培基任校长。该校自谓是原县中的继续,招收初中生一班,沿原县中招生顺序,称为二十六级。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潍县县中迁到城里,与日伪办的县中合并,改称山东省立潍县中学,校长王象堃(时任潍县县长的王有为曾一度兼校长)。
1946年暑假,省立潍县中学迁往坊子,潍县城里恢复了县中建制。由张振河任校长。
1947年张振河改任私立中正中学校长,县中校长由陈翼文担任至1948年4月潍县城解放。
1948年5月复课后,学校先后改称潍坊特别市立联合中学、省立潍坊第一中学。
1952年,改称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1969年7月,改称山东省潍坊市拖拉机配件厂五、七学校。
1970年10月,恢复校名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潍坊一中以前学校校徽中心是“成功”,后演变为“容雅”。其中,“成功”的内容是“要成功,上一中”,是学校20世纪九十年代末到21世纪初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的是对学生成材率的直接追求,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带有较为深厚的片面追求功利性的倾向。“容·雅”文化,是包容,是崇尚一流,它也包含着对成功和一流的追求,但是它的内涵远远大于成功,它不再是直接的,单一化的,而更注重过程的养成,是立体的、多元的。[8]
校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
容雅
容.雅:包容大度、志趣高雅
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3张)
“容”和“雅”是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文化积淀的内涵与特色,凝聚了百年老校的光荣与传统,承载着“一中人”的激情与梦想,铸就了“一中人”包容大度、志趣高雅的取向与追求。
“容”,包容、宽容、从容。胸怀宽广,视野开放;严以律已,宽厚待人;虚怀若谷,淡定从容。
容交汇了儒家的仁爱,庄子的淡定,易经的海纳。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容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风格;容是“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气度。
“雅”,正雅、高雅、儒雅。道德高尚,行为纯正;举止文雅,落落大方;学识渊博,涵养深厚。
雅传承了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精髓。正所谓:“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容为雅之蕴,雅为容之姿。这是潍坊一中永恒的旋律。[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