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是我 国近代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1864年12月26日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26岁考中进士,被清光绪皇帝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四品京官。他无意仕途,告假回台,培育民智。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筹建义军并率领台湾民众抗日保台,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弹尽粮绝,在部将规劝下,于1895年浑泪离台内渡,定居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编辑他先在家乡广东梅州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1903年,被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的兴民学堂聘为首任校长;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1] 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支持康梁维新变法,并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等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成功,他力促广东和平光复,出任广东革命军政府教育司长,赴宁参与筹组南京中央临时政府工作,当选为中央参议院参议员。终因积劳成疾,于1912年2月25日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病故,终年49岁。
丘逢甲,梅州蕉岭人,近代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在考取进士后不久就辞官,去台湾讲学。甲午战争以后,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毅然投笔从戎,组织台湾义军进行浴血抵抗,激战20多日后因为没有后援而失败。离开台湾回到大陆后,丘逢甲时刻不忘收复台湾、雪洗国耻,临终前叮嘱“葬须向南,吾不忘台湾也。”他一生不断创办新式学堂开启民智,是广东最有声望的教育家之一。他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抄》,沉郁苍凉,豪放激越多为怀念故土之作。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该房是1896年丘逢甲从台湾来到广东时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陈列着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还有其他一些文物。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 该故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