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蔡鸿生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历史学家蔡鸿生。蔡先生著作等身,包括《俄罗斯馆纪事》(1994年);《尼姑潭》(1996年);《清初岭南佛门事略》(1997年);《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1998年);《学境》(2001年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6年中山大学出版社)《突厥法初探》、《商队茶考释》、《俄美公司与广州口岸》等。
蔡先生原籍澄海,毕业于汕头华侨中学,今年80岁了。不过,蔡先生并不服老,仍然每天坚持读书写作。对于当今浮躁的学风,蔡先生嗤之以鼻,认为这种学术氛围出不了精品,唯有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研究,才能像钱锺书那样写出《管锥编》,像陈寅恪那样写出《柳如是别传》、像沈从文那样写出《中国服饰史研究》。蔡先生告诫我们,读经典不能用浏览的方式,学术是一件慢工出细活的事儿。
另外,虽然蔡先生不是专门做潮学研究的,但是他对于潮学研究也有独特的看法:“从事地方文化的研究工作,眼光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必须有更高的目标”,要让这种“偏于一隅的观察”,有助于提高对“历史整体性的认识”。(参见《蔡鸿生教授的“潮学”思维》)
看到这段话我非常兴奋,因为当前有很多人搞地方研究都愿意强调自己所研究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独一无二性,然后再带点儿怨言,说别人不欣赏不理解这种文化,所以要出来解释,出来替自己人说话。
其实,地方文化确实有跟本土契合而与外面相异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拿这种文化的封闭性来逃避文化之间的“竞争-淘汰”一面,因为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等“化”面前,任何地方文化都要经历自身的“变种”,都要在与西方文化的较量中修正自己。
本土文化如果刚好是反这些“化”的,那么基本上会被淘汰,比如那些还强调重男轻女的风俗,还带有等级制和愚民的礼节;只有基本适应这些“化”又能对这些“化”起到纠偏和弥补作用的那些部分才能继续存活并且发扬光大,比如工夫茶。工夫茶可以代替大鱼大肉的饭馆,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方式,正好能够适应当前提倡节俭“光盘”的大趋势。

lzl川(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