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6岁的张惠泽是饶平县柘林镇人,现在居住在潮州市区。张惠泽从小就酷爱古文化和潮州文化,18岁离开家乡谋生创业。在外地生活多年,他发现人们对潮州话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潮州话是土话,是无法写成字的“无字天书”,为了证明潮州话有音就有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张惠泽就开始做一项常人看来难以理解又充满艰辛的工作,那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古书籍中寻找潮州话最本源的出处。张惠泽说:“我们潮州话不是土话,是古话,潮州人说的话基本都有字。潮州音字典一共是收录了7800个字,但汉字总共四万多个字,所以大部分汉字查不出(潮州音),我有些朋友在当老师,他们在教古文学的时候,也碰到这个问题,所以大家说无论如何一定要做这件事。”
随后的20多年,张惠泽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他一边深入社会各阶层,收录流传在民间的潮州话音;一边则扎进古书籍探寻潮州话“有音有字”的本源。几十年来,他查阅的书籍五千多册,为搜集这些书籍,他和老伴走过全国许多旧书店和书摊,有时候身上没钱,还会脱下衣服来换书。张惠泽的妻子告诉记者说:“(他说)我们可以少吃一点,可以想办法,但是这本书(不买)就没了,永远都没有了。说实话,我们也经常(因此)吵架。”
由于张惠泽把精力都用在研究潮州话上,他原本经营的一家小工厂最终倒闭,一家人生活清贫,但老张依然无怨无悔。张惠泽说:“愿意做学问的人,首先要经得起寂寞,安于贫困,对名对利都要(看得)非常淡。我什么苦都吃过,天堂地狱(般的景况)我都经历过,这无所谓,反正自二十多年前立志做这件事,我就要做到底。”
张惠泽的妻子给记者描绘了张惠泽写书的情景,她说:“(他)几个月不下楼,坐在这里,唯一可以活动一下的就是,他要想这个字了,要定这个音了,他才起来,叼根烟。晚上写到(凌晨)两点多钟,叫他睡觉(他不睡),我都睡了醒来一次,他还在写。”
20载寒来暑往,这一叠叠又厚又黄的书稿,凝聚着张惠泽半生的心血。很多大家认为有音无字的潮语,老张都还原了它的字形,并标出汉语拼音、潮州音、古义、今义和出处,甚至连例句都搜集起来。张惠泽向记者举例说:“这个字就是‘睡’。我们说这个人乱过草寇,这个字就是‘寇’。(音)路泥泞,洋洋哥哥,这个字就是‘哥’。还有湿衣服,这个字就是‘铜’。海浪,实际潮州人说的‘英’(2声),这个字就是‘英’。普通话说肮脏,叫垃圾,还有一个说法就叫做‘妻姨’,这个字就是,这个字有两个音。”
2006年,张惠泽多年的研究成果《潮语僻字集注》得以出版,并在潮汕地区各大书店发售。这部专著一共收录了四千多个字,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高度评价。文史专家曾楚楠说:“从来没有一个部门下达任务给他,也没有提供科研基金给他,他本人也没在什么具体单位,就是凭着他这一份对家乡文化深厚的感情,二十多年如一日,写出了这本《潮语僻字集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