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奇先生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一壶好茶一壶月,只愿月圆勿再缺,万里乡情满腔爱,今夜伴月回……”听众朋友,相信您对这几句歌词并不陌生,这是潮语歌曲《一壶好茶一壶月》的歌词。这首歌的旋律动人,歌词优美,唱出了很多在外漂泊的潮人的心声。这首歌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主人翁—— 陈小奇先生。
听众朋友,陈小奇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词曲作家、音乐制作人及电视剧制片人,广州陈小奇音乐有限公司总监。
陈小奇先生1954年出生于广东普宁。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分公司,历任编辑,企划部主任等职,1993年调任太平洋影音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调任广州电视台音乐总监。
陈小奇先生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轻音乐学会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学会会长等多个社会职务。
陈小奇先生从1983 年开始歌曲创作,到现在,已经有两千首作品问世,约200首作品获奖;代表作品有:《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为我们今天喝采》、《跨越巅峰》、《又见彩虹》等等。其中《涛声依旧》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海外,并久唱不衰,成为大陆流行歌曲的经典作品。
陈小奇先生在1997年创立广州陈小奇音乐有限公司,作为制片人制作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姐妹》并获全国金鹰奖长篇电视连续剧奖。成功策划了首届全国旅游歌曲大赛、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及“唱响家乡”系列活动。
陈小奇先生的头衔很多,而媒体称呼他,用得最多的,还是“广东乐坛领军人”,可以说,这个称呼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在陈小奇先生这么多成就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这一“广东乐坛领军人”是怎样诞生的?他又是如何走上流行音乐创作之路的呢?


听众朋友,在小的时候,陈小奇先生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当时陈小奇先生的父母不支持他学习音乐,但他还是自己偷偷地学习了多种器乐。一开始的时候,陈小奇学的是二胡、萧之类比较便宜,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的乐器,渐渐地掌握了一些器乐演奏的技巧和音乐常识。在陈小奇先生上中学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宣传队,除了演奏二胡、萧之外,又学习了扬琴、唢呐、三弦等乐器。一两年之后,陈小奇花了13元买了一把二手的小提琴,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从此,这把小提琴就伴着陈小奇,从中学一直走到了大学。
陈小奇先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写了大量的文章、诗歌。1982年,大学毕业的陈小奇被分配到中国唱片总公司广州分公司担任戏曲编辑,主要负责几个地方的工作:一个是潮汕地区的潮剧,一个是梅县的广东汉剧、山歌剧,还有海南的琼剧。因为陈小奇在潮汕地区长大,又在梅州居住了十几年的时间,在语言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负责戏曲这方面的工作,还是觉得比较轻松的。
1983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陈小奇开始了填词创作。陈小奇先生回忆说:
1983年底,当时中唱有一个编辑,问我能不能帮他填几首词。我说我格律诗词填过很多,但都是不带音乐的,只是简单的平仄。他就说没关系,反正我懂音乐,也会写词,应该不成问题,就让我试试看。我说试试就试试吧。然后就填了一批大概五、六首的歌词。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编辑也让我填了一首词。因为当时比较赶,最后一首词填完之后马上就录音了。这首歌就是《我的吉他》,用《爱的罗曼史》作为旋律来填词的。如果按出版来算,这首歌算是我的处女作了。
文学是自己的专业,音乐则是从小就有所接触的,陈小奇先生说他很幸运,可以把他所学的资源整合起来,运用在他的歌曲创作中:
虽然我那个时候所学的音乐不是流行音乐,但是从乐理上,从对音乐的感觉上来说,在那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知识。至于文学,写歌词是离不开的。所以我觉得我是比较幸运的,可以把自己原来所学的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凑在一起,写歌曲的时候都能派上用场,这是我最大的幸运了。
当然,从填格律诗词到填流行歌词,这个过程的转换并不是非常容易的。陈小奇先生在填第一首词的时候,就花了两天的时间:
有些习惯要改,因为有些东西你要慢慢去适应,包括对旋律的分析,用什么样声调的词来用在旋律里才比较顺畅,因为普通话的四声调本身也会根据规律变调,这些规律要慢慢去掌握。一开始的时候是有点小障碍的。
随着填词次数的增多和对填词规律的掌握,陈小奇慢慢找到了填词的感觉:
在填词的过程中,自己就有了一些感觉,知道什么样的词该怎样去填。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分析旋律的本身。旋律是什么情绪?需要用怎样的歌词来配合?而不是纯粹去考虑声韵的东西。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考虑声韵会比较多,但是到后来,声韵已经可以理得很顺了,关键就在于歌词的构思,如何使歌词和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

lzl川(2015-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