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桶围做炉,添几块干柴,一勺米浆,散发椰奶的鲜香。均匀铺在" />

别样“书信”寄乡愁

家乡区县: 海南省文昌市

  铁桶围做炉,添几块干柴,一勺米浆,散发椰奶的鲜香。均匀铺在烧烫的模具上,伴随“滋滋”几声,浓郁焦香随即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椰香、米香、芝麻等。趁着模具里摊好的薄饼尚未变硬,炉前制将几铲将薄饼折成精致的长方形,整齐地摆进箱子里。你猜这又是什么别致的食品?

  这是会文镇有名的小吃信封饼,每年将近腊月,在文昌市会文镇莲崀村都会飘起这样的香味,这里面闻见的,不仅仅是传统小吃的味道,还有华侨对于家乡的浓浓眷恋。

  信封饼还得是手工做的好吃,机器电炉做出来,没了这味道。从手工调制冰浆,到泥土制作的火炉,加上木柴烧起的火,配合用了几十年模具,才算是正宗的会文味道。平时大家都用机器电炉制作,只有到了腊月,才会拿出这些传统的工具,为的就是这味道,做起来虽然麻烦了许多,但味道对了,大家才爱吃。从会文镇走出去的华侨们,每到春节前,就会到家乡定做手工信封饼,吃了几十年的味道,每年都要尝一尝。我们追忆的不就是这个特殊的味道嘛?机器做出来的信封饼不是熟悉的记忆。

  而说起这会文家喻户晓的信封饼,最早还是华侨们带回来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勤劳的会文人跨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赴南洋讨生活,海峡的隔阂让亲情只能靠一封封家书维系。但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加之战火烧遍神州大地,即便能从书信中获悉家中的情况,也要等上数月。思乡心切的华侨们便将简单的椰香薄饼,制作成信封的形状,以寄托乡愁。后来海南解放,华侨回乡,也将这蕴含浓浓乡情的小吃带回了家乡。

  而莲崀村,就是信封饼在会文的发源地。用老椰子肉磨成椰奶,再将浸泡8小时的糯米磨成浆,加入鸡蛋、白糖、芝麻,这才完成了准备工作。而后还有倒浆、压饼、叠饼等等工序,

  手工做出来的信封饼,口感好、味道香、不硌嘴、不粘牙,香脆可口,可比流水线上的强多了。现在莲崀村里制作的信封饼,大多是海外华侨和岛外客商们下单定做的,外人想来买,还不一定能买到呢。现在的信封饼,已不仅仅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小吃,它被赋予了家人团圆、美满的含义。

  一块小小的信封饼,散发着椰肉的香味,这最能代表海南的味道,而其中加入炒过的黑芝麻,不但赋予了信封饼独特的香气,还呈现出特别的含义。黄白色的薄饼,犹如当初人们常用的信纸,黑芝麻点缀其间,更像是一个个带着家乡讯息的字,跨海到达南洋时,不知华侨们会否犹如当年收到家书一样泪湿青衫。

  在春节之前,这些载着家乡味道的薄饼会被寄到大陆、寄到南洋,一如当初一封封满含乡音的书信,载着家乡味道,送到每一个会文人的餐桌上。

  这样一种代表这团圆、幸福的味道,这种浓浓的乡情之饼怎么不会让人喜欢呢,而它又口感好、味道香、不硌嘴、不粘牙,香脆可口,又怎么不会让人称赞不绝!

曾丽(2015-05-1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