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博山区即过去的博山县。其地与前之博山县大致相同。
博山县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县治曾名颜神、颜神店、颜神镇。
关于颜神一名的由来,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博山志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故后世目其地为颜神。”
清康熙三年(1664年),太子太保三部尚书、邑人孙廷铨,用志书体例,以颜神镇为对象,写了一部记述地方风物的《颜山杂记》。因此,博山又有“颜山”之名。
据考,博山县命名的含义有二:
其一:博山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环邑多山也,……蜿蜒盘折,绵亘全境。”“博处万山之中,青石关峭壁奇险,长峪道险隘屈曲。四面环山,田少山多”。“博邑城处弹丸,带水环山,有险可守”。“邑人垦田于山,树艺于山,采矿于山,取石于山,山无遗利矣。”清光绪年间(1875—1908)《山东通志》载:“博山县山各险隘,称岩邑焉。”民国二十年(1921年)《博山乡土志》载:“为着县境尽山,博山具有多山之意。”
其二:为着县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县。清康熙九年(1670年)《颜神镇志》载:“博山,镇东南五十里。”清光绪年间 (1875--1908) 《山东通志》、1931年商务印书馆编印之《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载:“博山,在山东博山县东南五十里,鲁山之西。”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载:“辰巳山,县东南四十里。 居辰巳方, 故名。下有南博山社,亦名博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载:“辰巳山,县东南四十里。居辰巳方,故名。山南为南博山庄,山北为北博山庄。一称兴隆观,成立庙会,甚古。以夏历四月十五日为会期,为农用物品商场。”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与发展》载:“取名于博山境内的博山,称为博山县。县治设在颜神镇。山在城东南五十里, 鲁山之西。 又南十里有南博山,今有南博山公社。”民国二十年(1931年)《博山乡土志》载:“为着县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县”。1927年《博山县图》标注:“辰巳山(即博山)。”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博山志稿》载:“辰巳山,县东南四十里,亦名博山。下有南博山庄,北博山庄。邑得名以此”。民国二十年(1931年)《今县释名》载:“博山旧为益都县之颜神镇,清置县。有博山,在县东南五十里。隋大业九年,贼帅左才相据长白山,自号博山公,盖指此山为名……”据此,博山一名远在隋代已形成。
博山区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已经有人在这里聚居。1960年修建石马水库时,曾挖出古陶片、石斧等珍贵文物。经鉴定,都是龙山文化遗存。
从1954年到1960年,在境内峨嵋山附近,曾先后出土了土陶罐、陶豆、折口尖底罐、涂彩壶等文物。经鉴定证明为战国时的遗存。齐国古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曾先后是齐国籍以防御鲁国和楚国的重要屏障。《管子》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在博山境内的原山、凤凰山、峨嵋山、荆山、围屏山、鸭嘴山等地都有齐长城的遗址。《春秋》载:“鲁成公九年,楚人入渠丘,后竟灭莒,又灭鲁”。《齐纪》载:“宣王乘山岭筑长城,西起齐州,东至海,以备楚。”在春秋战国时期,博山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不仅是齐国国防的重要据点,而且是通向鲁国和楚国的咽喉之地。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地属马陉邑。《左传·成公二年》:“晋师从齐师,入自邱舆,击马陉。”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闾丘婴与申鲜虞乘而入,行及弁中”。《史记·齐太公世家》作“马陵”。晋杜预《左传注》:但云“齐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迳莱芜谷,又北迳马陵,俗称长峪道。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764页载:“马陉在山东益都县西南,一名弁中谷,亦名莱芜峪,又名长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县志·卷五上·古迹》载:“马陉在东北五十里,今讹呼马陵。今尚有城址可辨。其东村为东马陵,其西一村为西马陵,城址居其中。”《山东通志·博山县》:“今县东北五十里,有马陵故城,遗址尚存。”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0年),废马陉邑,其地隶属齐郡。
秦(公元前221年--206年) 置济北郡赢县,其地属之。 (详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山东南部诸郡》)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属泰山郡莱芜县,其北境部分地区属济南郡般阳县。 (详见《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
三国魏(公元220年~265年),南境仍属兖州泰山郡莱芜县;北境属济南国地。
晋因魏制。南朝宋时期(420年--479年),侨置清河郡绎幕县。《魏书·地形志》:“东清河郡绎幕有陇水。”绎幕为县西北境,及济南府淄川县西南境,亦作陇水。《续山东考古录·淄川县》载:“又绎幕,有陇水,县治当在西。或日在今博山。”《续山东考古录·博山县》:“又绎幕有陇水,疑县北境有其地。”《续山东考古录·杂考》:“博山县西北路有三域城村,疑侨绎幕县。见沿革。”通过上述资料不难看出,“绎幕”也名“陇水”。陇水是绎幕县的主要地名之一,也是今博山城的古名之一。(绎幕县治详见《域城地名考》)。
北魏因之。改清河郡为东清河郡,改绎幕县为绎姑县。
北齐(561年--577年)废东清河郡及绎姑县,其地并入东平原郡贝丘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贝丘县为淄川县,归属齐郡。
唐代(618年--907年) 改制,设河南道;宋(960年)置京东东路;金(1115年)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上述三代政区.均辖淄州淄川县,博山一直隶属淄川县。《金史·九域志》:“淄川……镇三:金岭、张店、颜神店”。元至元二年(1265年),颜神划归益都路益都县,改名为颜神镇。在镇内设巡检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隶属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明弘治八年(1495年)建行台正德五年(1510年)设兵备佥事;正德十二年(1517午)设捕盗通判;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建石城。
清初因明制,镇内又添设粮捕盗通判一员。雍正十一年(1733年),乡绅赵执信上疏“分境议” , 陈述设县理由和方案,山东总督也上疏报请。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廷下令以益都颜神之孝妇、怀德二乡,北割淄川之十七村,即:簸箕掌、赵庄、大峪、平渡沟、吴家宅、岭西、石门峪、龙塘峪、夹桑峪、黄石屋、西流泉、石巷里、青龙湾、大滩、南胡城、西胡城、北胡城;西南割莱芜七村,即:桃花泉、崔家庄、胡老公、阎家峪、乐疃、牛角庄、樵岭前,新置博山县。置县后共分四路:正东路领社八,共五十九庄;正南路领社八,共二十六庄;西北路领社十,共六十三庄;东北路领社十一,共六十四庄。
建县时的疆域是:东至本府临朐县界九十里北冶岭;西至泰安府莱芜县界三十里原山;南至莱芜县界十五里白洋河;北至济南府淄川县界十二里石沟河,即石臼河;西南至莱芜县界二十里樵岭前;东北至益都县界九十里马鹿庄之北;西北至淄川县三十里大峪岭。
东北至府城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省城二百二十里;北至京师一千一百里。东西广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