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里,保存着一枚完好的木制印章——“川陕省江口县经济公社”印章。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繁荣贸易、保障供给的见证。
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创建了以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24个县(市)级苏维埃政权,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余人。
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江口县,即现在的平昌县。1933年1月18日红军解放了江口县,建立了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劳苦工农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江口县群众遵照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广泛开展分配土地的斗争,扩大红军的力量,解放妇女,戒烟戒赌,努力生产支援革命战争。
为了迅速和建立各种形式的商业网点,繁荣城乡贸易,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从各方面筹集革命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经费,川陕苏区创办了具有全民性质的经济公社(国家商店),以此恢复商业贸易,保证对前方和后方的物资供应。
“川陕省经济公社总社”设在通江县德汉城,下设总分社于各县;区以上设有经济公社,乡镇一级设有经济合作社。其具体任务:一是保证供给红军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食盐、布匹等;二是组织收购土特产品对外贸易,把苏区的银耳、大烟送到白区换回食盐、药材、布匹、油印机、电话机、手枪等;三是促进根据地的商品流通;四是积累资金和物资,供给战争;五是稳定市场价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