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历史名人—廖仲恺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廖仲恺(1877—1925)汉族客家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城区陈江)人,祖居地是广东梅县程江镇,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擅长诗词、书法,著译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人生经历】
    1877年4月23日,廖仲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旅美华工家庭。1893年,父亲廖竹宾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亲回到中国广州,投奔时任清政府招商局总办的叔父廖志岗。中日甲午战争后倾心西学。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他与香港地产商何戴的九女儿、同为国民党左派的何香凝在广州结婚。

    1903年,廖仲恺开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1905年9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执行部外务股干事,并曾先后潜回天津、吉林从事发展势力的活动。同年,被推选为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1909年夏,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返回祖国。

    辛亥革命后,廖仲恺作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后改任参议。后来参与了南北议和。“二次革命”时,他奉孙中山之命,潜赴北京策动议员反对袁世凯,险些被捕。“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通辑革命党人,广西军阀龙济光曾悬赏一万元捉拿廖仲恺。他随孙中山再度亡命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廖仲恺被选任党的财政副部长,积极参加并协助孙中山进行护法运动。1918年底护法失败,他随孙中山离广州到上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时代的曙光给廖仲恺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1919年6月和8月,他和朱执信等奉孙中山的指派,在上海创办了《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和《建设》杂志,作为宣传民主革命理论的阵地,阐发和传播孙中山的学说。10月,支持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恢复了三民主义的纲领。1921年,孙中山再返广州重组军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廖仲恺任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长,用全力整理财务,筹措军费,支持孙中山出兵北伐。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阴谋叛变,他前去做工作时被扣留,押送到广州西郊石井兵工厂监禁,用三道铁链把他锁在一张床上,戒备森严,准备过几天进行杀害。他自忖必死,作了七言诗《留诀内子》,准备与夫人何香凝诀别,并作一首古诗《诀醒女、承儿》给廖梦醒、廖承志。教育孩子勤奋学习和注重品德修养。这次监禁经过何香凝四出奔走,设法营救,六十二天后才得以脱险。脱险后,廖仲恺当即乘船赴港转沪。
     1922年9月,廖仲恺为深入商讨联俄、联共问题,受孙中山委托,赴日本与苏联代表越飞进行会谈,为后来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做了准备。这次会谈,使他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从而竭诚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完成国民革命的主张。
1923年春,孙中山回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廖仲恺先后担任军政府财政部长和广东省长,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年10月,他担任改组委员,按照孙中山的要求,负责召开国民党特别会议,商讨改组事宜,后被任命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一方面积极鲜明地站在孙中山一边,同公开的或暗藏的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他曾宣称:“我为国家,为本党,无论何人反对,我皆无畏。即击杀我,亦在所不惜。“一方面和共产党人一起不知疲倦地进行改组的筹备工作,制订三大政策。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廖仲恺在大会《宣言》通过时,发言强调:“嗣后无论如何,必须以此宣言为奋斗进行之目标,努力前进!”会后,他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兼任中央党部工人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同年2月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着手建立新型革命军队。他到职后,和共产党人一起积极从事建校工作。5月,被任命为军校党代表,他曾为黄埔军校校刊题词:“先烈之血,主义之花”。在平息广州商团叛乱中,创更加坚定了反帝反封建的信念,他说:“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公敌”。在斗争中,他忠实执行“扶助农工”的政策。在任广东省长期间,积极支持工农运动,亲自到农村视察,亲自参加省港工人罢工斗争,他早出晚归为省港罢工委员会交涉事情或筹募款项。
     1925年,孙中山逝世时,他正在棉湖前线指挥东征军作战,极为悲痛,立即发表通电,声明“谨遵总理遗志,继续努力革命”,从此,他肩负起孙中山未竟的事业,全力以赴地为贯彻三大政策而奋斗。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对他极端仇恨,必欲置之于死地。
     1925年8月20日上午八时,他偕同何香凝驱车赴中央党部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6次会议,,途中遇着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陈秋霖,便载之同车而行。他和陈秋霖到达警卫森严的中央党部大门前,突然自骑楼下跳出两个暴徒,向他们开枪射击,大门角栅内也有暴徒同时发枪,共射二十余发。廖仲恺身中四弹,当场仰面倒地,不能作声。陈秋霖也被射中一枪。何香凝等把他送往医院抢救。因弹中要害,途中即与世长辞。廖仲恺为民主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终年四十八岁。
      廖仲恺被暗杀后,周恩来当天就赶到医院探望,对他的牺牲,非常悲痛,亲自撰写《勿忘党仇》、《沙基惨案与党代表之死》等悼文,指出他一生革命为党,牺牲为国,是孙中山“革命志愿之继承者”,在革命斗争职,“勇往直前,凌厉无比”。9月1日,廖仲恺出殡时参加的人共二十多万他的遗体暂厝在广州驷马岗他的好友朱执信墓左侧;1935年9月1日,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侧。

    【世人评价】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之着名人物中,廖仲恺高尚的人品道德堪为后世之风范,其人格之力量更足于今后来者汗颜。对廖先生的高尚品德有口皆碑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除了要有人们共守的法律约束外,还需有社会道德和个人品行的规范。在革命的政治家中,这两种性格能兼而有之,而且能发挥尽致的,实在是绝无仅有”;“他一生的努力”足以证明:“其是革命精诚的鼓励者”和“道德的楷模”,“革命的同志,尤其应该以仲恺的事业家的、平民政治家的清廉、谨慎、勤劳的人格为模范。”
    一、忠贞坦诚——廖仲恺的优良品德之一
     毕生忠诚地为人处事——这是廖仲恺主要的品质与美德。作为一位革命家,廖仲恺的忠诚集中地表现在:他始终忠于孙中山及其革命主义与党的事业,毕生追随与赞助孙先生革命到底。
廖先生之所以能成为国民党领导人中最忠于孙中山及其革命事业的人,归根结底是源于他自始至终都服膺和忠诚于孙文主义——尤其是三民主义。他认为孙先生的主义对革命救国而言:“三民主义,即救国主义也”,它是指导国民革命的唯一方针,“三民主义能够实行,方算是革命成功”,“吾族之兴,与此操券矣”;“确信主义,就是我们顶好的避毒方法”,可帮我们消除利己自私等“社会恶习”,正是在这思想的指导下,他真正认识到党员之“政治行动,当决于党议,党议既定,则个人意思,当为之牺牲”,从而陶铸了其忠诚的品德。
    二、勤勉实干——廖仲恺的优良品德之二
       工作中不避劳 怨,不畏强暴,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是廖仲恺在首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品行与作风。有时甚至“到四点钟才回家”。在孙中山病逝后,特别是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廖“以一人之身当财政要冲、军事要冲、党务要冲,而每事皆一一躬亲自为,精于考核,勤于业务,日常工作逾十六小时以上,而口不言倦,身不露疲。”廖这种拼命干的忘我勤政品德与作风,无疑是其无限忠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之献身精神的表现。
    三、廉洁公正——廖仲恺优良品德之三
        廖仲恺先后担任过十七八个省级以上财政领导职务。但他认识到“贪”、“利”二字是为官理财的祸根——“为官不能爱钱”这一口头禅,学始终坚持廉洁自律、不贪私财。执掌财权十几年,始终两袖清风,家人则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廖仲恺的廉正品行,来自于他的执政为民思想和克己奉公精神。他生前说过:我们要做革命党的人,目前的私心是不能不放弃的”。又说为官“爱钱则民穷,民穷则国弱”。正是基于此,他始终以廉正来律己律人,堪称是一代楷模和后人榜样。
四、勇毅果敢——廖仲恺的优良品德之四
勇毅坚持和扞卫真理,果敢地同阶级敌人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真正做到了为革命不怕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这也是廖先生的高尚品德。在他留给后世不多的手迹中,就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不问动机,但观结果,杀身成仁,死得其所”的两幅墨宝,

 

 

         廖仲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他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廖仲恺是毕生为人处世的特殊品行与优秀品德,既是其本人生前言行的轨范,又是后人做出的表率垂范。这是他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政治财富,很值得我们继承、珍惜和弘扬。

 

wm23LV5PQLVQ(2014-05-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