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898年的东元盛大染坊是周村三大染坊之一,也是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的原型。
西方人对中国的最初认识是从丝绸开始的。他们把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称为“赛里丝”,意即“丝绸之国”。
丝绸是中国的象征,也是周村的象征。很久以前,丝绸就成为周村的主要产业。周村因丝绸而闻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与苏杭丝绸并美神州,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传说,远古时候周村的上空飞来一只凤凰,它用嘴衔来一个茧子,引导人类学会了用丝绸遮体。凤凰为了看到丝绸技术的普及,不惜让自己化为一座山峰,就是周村的凤山。
在古老的周村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龙山文化遗址,特别是在周村的前身——於陵故城的周围,出土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纺轮等远古丝绸工艺的遗物。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周村就出现了丝织业。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带着浩浩荡荡的随从视察各地。他站在芝罘山上,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听从了道士徐福的建议,组成庞大的船队,出海寻访仙境。船上除了三千童男童女,还满载齐地出产的磁器和丝绸。为了这批丝绸,於陵成千上万的人民,不分白昼夜黑地博丝、纺织,把最好的齐纨、鲁缟奉献给这位叱咤风云的帝王。
经历了楚汉相争的战火,刘邦登上王位。这位最喜欢穿齐国丝绸的农民皇帝,下令在齐国设立三服官,专门织造供应皇室和对外礼品的丝绸产品。当时於陵和临淄并列齐地最大的城市。张塞的出使、班超的远征,第一次把中华与神秘的西方联系起来。随着汉帝国的开疆拓土,东西方的贸易开始繁盛起来。
於陵城门一开,一车车丝绸东运海港,那里有朝鲜等国的商人在翘首以待;一支支驼队整装待发,是将要横跨亚洲腹地、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寥阔天幕下远征西域的商旅。
周村,此时已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之一。
漫步在周村的街市上,你能感到丝绸文化的无处不在。
周村老街,是真正的丝绸之乡。老街上的丝绸业明清时达到全盛,有民谣为证:“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锦缎。”
老街上的永和丝店、同和丝店、复源丝店、恒和丝店、同泰丝店、同升丝店、泰来丝店、人和丝店、瑞蚨祥绸布店、裕茂公绸布店、庆和永绸布店等等,每天门前都是车水马龙,来自东北、西北、南方以及国外的客商络绎不绝。至今,这里仍然保存着千余年来丝绸基地印记的地名,许多以蚕丝为图案的建筑装饰,流传着一个个有关丝绸历史的美丽传说。就是它们,组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丝绸博物馆。
闻名中外的周村民间艺术——芯子,它的服饰、华盖、锦罗、故事,无一不是在展示中华民族的骄傲——丝绸文化。
周村花灯,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十里天棚,用丝钢材扎成云霞锦洞,亿万纱灯,用绫罗糊成万千奇景。
周村丝绸的辉煌,在洋务运动开始的近代化中达到了高峰。
周村开埠前后, 出现了恒兴德、裕厚堂、同丰、源丰四大机械缫丝厂,是中国北方最早、也是最大的近代企业,是山东近代化的先行者。这些工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手工织作,而是引进意大利缫丝机600余台,以蒸汽机为动力,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此,裕厚堂的开拓者李敬义,作为商人,被宣统皇帝破格授予奎文阁典籍和例授文林郎的封号,连他的夫人丁氏,也被破例封为儒人,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殊荣。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农商部给裕厚堂的评价是“关心试办,毅力经营”。为表彰它为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的功勋,民国大总统颁发七等嘉禾奖章。
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叫化子,奋斗为印染业的大实业家,以乱世奇商陈寿亭艰苦创业历程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大染坊从此名声大噪。该电视剧就直接取材于周村。清代中叶,丝绸印染兴起,周村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加工基地。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周村开埠前夕,周村已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
银子市街37号有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大染坊,是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的东来生绸布庄的旧址。该染坊的经营模式与电视剧《大染坊》相似,先是在周村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前往济南、青岛、天津、北京等地开设分号,业务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染色整理,然后批发出去。清光绪年间,东来生绸布庄资本达3万两白银,客 商络绎不绝,专门接待客商的厨师就有七八个。
1916年前后,周村有丝织业户3000家,周边桑园达5000多亩,纺织机6000台,职工数万人,年产丝绸、麻葛等百余万匹,产值达400 多万元,占全省651万元的63.2%。1931年,丝绸生产更达到创纪录的300万匹。丝织业空前繁荣。1939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以“天上取样人间织”来形容丝绸的精美,周村的丝绸,足以当得起这样的赞誉。
周村现在是全国12个丝绸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丝绸花色品种发展到近百个,远销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成为出口创汇的一大来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