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江门似个半岛。作为连接外界纽带的桥梁,对于"中国第一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桥梁已经成为我市的重要交通设施之一。一座座桥梁,结束了江门的半岛孤立状态,使得江门加快融入珠三角发达地区,缩短了市民的出行时间,带来了诸多便利。
在建设外海大桥之前,江门、中山两岸人民的来往交流依靠的是外海渡口,当时外海渡口是江门及海南、湛江、茂名等地区,通往珠海、澳门的必经之路,但由于车辆候渡时间长,每逢台风、大雾天气还要停渡,对内、外交往和经济影响非常大。
来自市档案局的一组历史数据显示,1981年,外海渡口每天过渡车辆达617车次,到1984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071车次,平均每年增长20.41%。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来往人数逐渐增多,但由于渡口阻塞,耽误时间,造成乘客们的意见很大。
1983年,刚从顺德调入江门任市委书记的黎子流,一次从江门回顺德,他整整花了8个小时,仅过江就耽误了好几个小时。他觉得,再不打开江门和外界的通道,江门就没有人再来了。于是,建设一座横跨西江的大桥的计划开始在他脑子里酝酿。
根据记载,984年冬天,经当时的中国光大(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光英介绍,他找到熊谷组,向他借钱修桥,可是没有担保单位。找到广东省府一位领导,他们既不同意担保,也不赞成修桥。后来,找到省国投,收了较高的担保费,才勉强答应。黎子流如愿借到2500万美元,合同非常简单,要求1985年动工,1988年通车,工期提前一天奖励5000美元,拖后一天照罚5000美元。
1988年1月12日,经过1年4个月的施工,外海大桥主桥顺利合龙。大桥全长1769.7米,其中主桥长884米,引桥长885.7米;桥面宽17米,总造价1.09亿元。外海大桥的落成创造了国内同类桥梁建设的最快速度,同时它也是当时广东省内已建成的最大公路桥梁。同年5月1日,大桥建成通车,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为新桥书写了"外海大桥"的名字。
全长1770米的外海大桥用20个月就建成了,比预定工期提前4个月
外海大桥的建成,大大促进了江门与其他城市的的合作交流,使得广东的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安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