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 武汉人素有此说。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吉庆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各类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汉味民间表演各具韵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交汇,中外来宾和八方游客在这里欢聚。这里已成为领略武汉都市风情的窗口。
吉庆街位于湖北省 武汉市 江岸区,与 汉口著名的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相邻,东起 大智路,西至 江汉路。吉庆街夜市大排挡宽十几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现出来,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到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
这里没有安静的茶庄,没有高档的餐厅,但是你一不留神就可以从客人里找出大学教授、作家或社会学家什么的。吉庆街的客人们形形色色,不光是文艺界,还有体育界、政界;不光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不光是为吃而来,更多的是想感受这里自由的氛围,体味这里浓浓的汉味风情。
2009年3月,吉庆街开始改造。正在改造的新吉庆街将在2011年11月23日开街,12月28日试营业。 吉庆街没有安静的茶庄,没有高档的餐厅, 市井味道的 排档是摆了一排又一排。席间的食客形形色色,大学教授、知名作家隐于其中,文艺界、体育界、政治界人士频繁捧场,各种口音的中国人,不同国籍的外国人更是流连忘返。排档将这种面对面的消费方式和平民化的表演方式浑然天成地糅合在一起,没有丝毫地矫揉造作,很是对了。
吉庆街,是全国惟一的可以占道经营的场所,这可以说是几经取缔又重生的吉庆街独享的特权了!
这就是吉庆街的文化大排档,它将面对面、开放式的消费方式与随意性、平民化的表演方式并浸润在极具地方特色的 民风民俗之中,构成了独具特色、远近闻名的饮食文化超市,吸引着上至白领官员、下至蓝衫小民以及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排档在很多很城市早已消失,但是在大武汉,还是经营得风生水起。还是汉味作祟,武汉的大热天,特别是晚饭后,硬逼着人们在家里呆不住。三三两两地,男人们打着赤膊,在外干什么呢?坐在竹床边吃毛豆喝啤酒最爽快。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一些勤快的嫂子、夫妇、父子从家里抬出竹床放在屋前临街的路上,竹床上放着凉面、米粉、米饭、鸡蛋、凉菜、自己卤好的牛肉、牛肚、牛筋、肥肠、鸡鸭等,旁边生一个小煤炉,炒点家常菜,支一、两个小桌小凳,人们就地坐,吃着喝着,“挖地佬壳”的每天都有钞票进账,那时,“下岗”一词还很少听见,那些有工作的嫂子们靠这种方式赚钱贴补家用。再后来,一拨人又来了,他们干脆租下门面,十几个、二十几个平方都能开店,几张桌面摆到街上,小家小菜的,号称“靠杯酒”,很符合武汉市民的口味。到九十年代初期,生意再次做大,门面大了,生意的规模大起来。1933年左右为吉庆街的最高峰时期,形成了以吉庆街为中心,包括邻近的交易街、瑞祥路、大智路在内的大排档市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