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城区中心的繁华地段有一处胜迹叫“五条街”,站在五条街中心,向东挺进的是东门大街、东南方向的是城隍庙街、南面是张仙庙桥、向西的是鱼市口、向北伸展的是军民街,曾放射状由中心向五个方向伸展开去。 一、鱼市口。相传,“五条街”中鱼市口,很久以前便是条专门卖鱼的街市,但一直未有街名。有一年夏季,有个专靠卖鱼为生养活瞎母亲的好后生,由于天热鱼腥卖不出去,眼看到晌午鱼快热死了仍无人问津,无奈他只好用前天省下来的一枚铜钱买了块烧饼,打算带回家给老母亲充饥。正巧,这时有个背葫芦的瘸腿老乞丐向他乞讨,他见这个老人很可怜,便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烧饼掰了一半给老人,准备把另一半留给老母亲。老人接了半块烧饼,一面说:“谢谢你这个好心的孝子!”,一面用手在瘸腿的溃烂处挤了点“脓血”,抹在这位后生的篮子和死鱼身上,不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时,只见原来篮子里的死鱼,一条条变得活蹦乱跳起来,当即便卖了个好价钱。在他旁边有位老人忽然醒悟地叫道:“哎呀!刚才不就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吗?!”从此以后,这个后生篮子里的鱼一直都是透活的,生意十分红火!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便把这街定名为“鱼市口” 二、城隍庙街。因街的尽头原是城隍庙而得名。此街始建于明洪武四年,由当时的知县王骥建造,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93年将城隍庙改建为宁国寺。 三、张仙庙桥。因附近原有张仙祠而得名。据《万历志》载,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现为宝应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应县安宜镇张仙庙桥,此桥为清代建造的石板平桥,长4.6、宽2.8米。 四、军民街,原名为痘神庙街。此街之所以旧称为痘神庙街,便是因为街中有一痘神庙。清县志载,痘神庙在以前的宁国寺南,明崇祯元年(1628年)知县李如玉建。街名当在庙建成之后始用,痘神庙街街名沿用亦有二百三十八年的历史。如今庙的遗址今已难觅,大约就在现今县人武部大院后宿舍楼的东南角。该庙原座西朝东,庙门开在街内。此庙不大,一进庙门便见朝东的神殿,甬道的南北两侧便是道士们的住房,殿内供奉的是痘神爷和痘神奶奶。一条不长的巷道,因痘神庙而定名为街,可见当时该庙的香火鼎盛,人流不绝,一派兴旺。 五、东门大街。在“五条街”中是最“年轻”但又是最长、最热闹的大街。据民国二十一年《宝应县志》载,清光绪三十一年所建的商会及光绪三十四年所建的农会,均设于此街。另外,当年的积谷仓,亦建在东门大街瑞芝桥东。当时,杂货店、茶食店等商店遍布街的南北两侧…… 如今的五条街,鱼市口、东门大街、军民街以及城隍庙街西段、张仙庙桥北段,全都进行了拓宽改造。新建的宝应宾馆、美食城、东苑宾馆、(巳改人武部)……鳞次栉比。宝应籍的外交部大使、中华诗词协会理事范承祚先生题写的“晨怡大酒店”几个遒劲雄健的金字,在朝阳的映射下熠熠生辉……东门大街还迁建了宁国寺。五条街的交汇中心处,新建了小型街心花园,园内有四望亭、紫藤架、喷水池、三角亭、城河桥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