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块良田撂荒,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心痛不已;看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业效益下降,作为农技人,他感受到肩头的责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买回县里的第一台微耕机,示范带动、倾囊相授,他带出“徒弟”3万余人,带动全县发展微型农机2万余台,破解山区田小地窄不能机械化耕种的“魔咒”,全县机耕机种面积超过80%,成为平昌机耕事业“奠基人”……他就是平昌县长石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强,53岁的他在机耕人生中孜孜不倦探索着农业增效路。
“作为农民儿子,看到土地撂荒,心头很不是滋味!”方强说。
从2004年开展机耕服务开始,方强和他的机手“徒弟”、农机专业合作社会员们在开展机耕服务的同时,看到周团邻近有别人不种撂荒的土地,他们就自觉地“捡”、“租”来耕种上,不让土地撂荒,在方强他们看来是他们农技人的一种责任。“农民种地不赚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成本高,而我们使用自己的机械耕种,成本降下来了,就很有帐可算。再加上规模的效益,一年下来靠‘捡’、‘租’土地耕种也有一份不菲的收入。”方强说。
依靠机械化作业,‘捡’、‘租’土地方强过去年年都会自己种上20亩多地,而他的机手“徒弟”苟中平、何学可等分别“捡”“租”流转土地都在30亩以上,方强和他的“徒弟”们开始由农机大户“变脸”成种粮大户。每年平昌县约有1800多个农机大户采用机械化作业,已在边远山区流转土地5万余亩,挑起了种粮重担。
以前靠“捡”、“租”土地耕种几十亩还算是小打小闹,2015年春季,方强带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华丽“变脸”,在五木乡双河村流转土地500多亩建起农场,今年主要种植有机稻谷、有机高粱。方强说,使用农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让农业增效是一个途径,但增效效果有限,要让农业增效更明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有效途径,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更是一个有效途径。
方强正筹划依托农场所在地南天门森林运动公园,在农场里发展观光农业;把农场生产出的有机稻谷加工成优质米、有机高粱酿造成特色酒,开发成旅游产品,探索出新的农业增效的路子。
农技人方强,正孜孜不倦爬涉在探索农业增效的征途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