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是长江的第7大支流,南北纵贯江西省,在赣州由章江、贡水汇合而成。赣江全长991千米,其中干流长751千米。赣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古称扬汉(杨汉)、湖汉等,流域面积8.16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面积的51%。以万安、新干为界,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中上游多礁石险滩,水流湍急;下游江面宽阔,多沙洲,因此赣州以下便可以通航。旧时沿岸各地是长江下游与两广的交通纽带。
名字起源:
先秦时赣江被称为杨汉,汉代称湖汉,古代赣亦写作"灨"。
对于赣江得名,主要有章贡合流说和赣巨人说。
1、章贡合流说是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章水和贡水在赣州汇合为赣江,左章右贡构成"赣"字。此说的问题在于"赣"字先秦就已产生,而"赣"字则出现在唐代以后。
2、赣巨人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晋郭璞注《山海经》:"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南康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
河流特征: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5河之首,由南至北纵贯江西全境。赣江上游称贡水,发源于石城县石寮岽,主河道(干流)至吴城人湖口全长766公里,流域面积83500平方公里,占鄱阳湖流域面积的51.5%。按流域面积居长江八大支流的第七位,按水量则仅次于岷江、湘江、沅江居第四位,而单位面积产水量则居八大支流之首。赣江水系支流众多,河长大于30平方公里的干、支流共125条,集水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0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有19条。
上游:
赣州以上为上游,山地纵横,支流众多,主要有湘水、濂江、梅江、平江、桃江、上犹江等,分别汇入章水和贡水。东源出自赣州市石城县的武夷山黄竹岭,称绵水,流经瑞金,在会昌县与湘水(江西)汇合,称贡水,流经于都、赣县、章贡区,为赣江正源;西源章水赣江码头
赣江码头
发源于崇义县聂都山张柴洞,流经大余、上犹、南康、赣县、章贡区。
中游:
赣州至新干为中游。赣州至万安段赣江(吉安段)
赣江(吉安段)
,由于河流切割遂犹山地,多峡谷和险滩急流,万安水电站建成后,险滩多已消失;万安以下,河流进入吉泰盆地,河面渐宽,水势和缓;吉水到新干段,切穿武功山余脉,形成一较长的峡谷带。
下游:
新干至吴城为下游,长208公里,江阔多沙洲,两岸筑有江堤。
水文特征:
2007年,赣江南昌水文站水位为14.12米,为80年来有记载的历史最低水平,但赣江的相应流量仍比历史最小流量大2倍左右。此前,赣江外洲水文站最低水位纪录为14.54米,南昌水文站最低水位纪录为14.44米,均出现在2007年2月16日8时。南昌市水文部门初步分析,水位不断下降的主要成因是前期流域降雨偏少。
2010年11月,南昌市水文信息网站的水位资料显示,赣江南昌段水位只有13.75米。而昌邑段则只有12.27米,为赣江最低水位。而受水位不断下降的影响,赣江的大面积河床已经干枯,裸露在外,部分河床出现干裂。据了解,2010年9月初以来,赣江的水位一直呈下降趋势,赣江已经提前进入枯水期。
2011年,由于降雨偏少和河床下切等原因,赣江中下游水位相继跌破历史最低记录,并对沿江部分城市的供水造成影响。2011年以来江西降雨持续偏少,截至12月中旬,江西省平均降雨量仅为1266毫米,比同期多年均值减少20%。进入12月份,降雨更是明显偏少,比同期多年均值下降39%左右。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第一大河,流域范围涉及赣州、吉安、萍乡、宜春、新余等市所辖的44个县(市、区),面积为83 50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国土面积51.5%,赣江下游尾间地区所涉及的南昌市、南昌、新建、永修等县划归鄱阳湖区。上游流域区,区域范围包括整个赣州市所辖各县(市、区),以赣州市为中心;中游流域区,范围包括整个吉安市所辖各县(市、区)及乐安县(属抚州市),以吉安市为中心;下游流域区,范围包括新余所辖各县(市、区)及宜春市除丰城市外各县(市、区)。
自然环境
赣江流域呈现山地丘陵为主体的地貌格局,山地丘陵占流域赣江
赣江
面积的64.7%(其中山地占43.9%,丘陵20.8%),低丘(海拔200m以下)岗地占31.5%,平原、水域等仅占3.9%。赣江流域西部为罗霄山脉,构成赣江水系与湘江水系的分水岭,由一系列北东向山脉构成,自北向南依次有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诸广山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端地处南岭东段,主要山地有大庾岭和九连山,大致走向东西,构成赣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东端也主要由若干北北东向山地构成,其南端为武夷山,系赣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北端为雩山,系赣江水系与抚河水系的分水岭;流域南部为花岗岩低山丘陵区,并在其间夹有若干规模较小的红岩丘陵盆地,中部为吉泰红岩丘陵盆地区,北部则为赣江下游,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体兼有低丘岗地和少量平原的地貌组合类型。
这种地貌格局自南向北沿着赣江的流向呈阶梯状分布,流域上游区山地丘陵面积占83%,低丘岗地占15.6%,平原仅占1.5%;中游区山地丘陵面积占56.7%,低丘岗地占38.1%,平原占5.2%;下游区山地丘陵面积占37%,低丘岗地占55.9%,平原占7%。很明显,山地丘陵依秩减少,低丘岗地则渐次增多,河谷平原面积相应扩大。
赣江流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非常适宜植物动物人类生长,年均降水量1400~1800毫米。
赣江流域南北地跨4个纬度,干流天然落差达937m,导致南北气候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气温,南北年平均气温相差3℃左右,流域平均气温17.8℃,以于都19.7℃最高,南高北低;相应≥10℃的积温,上游区>6000℃,中游区>5500℃,下游区<5500℃,同样无霜期南部比北部长。但由于南北地势不同,南部山地多,北部低丘岗地多,南北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均差别不大。②降水,最突出的是赣江中游区是全流域的降水低值区,泰和年均降水量仅1413.2毫米,比流域平均值低247.7毫米,为低值中心,流域雨季(4~6月)降水量最少的也在该区的万安为619.9mm,比最多的弋阳(1023.6mm)少403.7毫米,也正是降雨的这种分布特征,吉泰盆地和赣南50多年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暴雨;三是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大体上上游区辐射强度大,为全流域的一个高值区之一,日照时数也较多,无论上、中、下游区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东部均高于西部。
赣江流域生态环境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高于鄱阳湖流域平均值,达到63.6%,赣江水质在南昌以上水质达标率为78.7%,除萍乡、新余外其他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级别均在二级。
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森林质量不高,存在结构性矛盾,林分结构不合理,针叶林比例高,阔叶林比例小,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比例高,成熟林、过熟林比例小,森林郁闭度小,活立木蓄积量低,森林防护功能差;二是水土流失仍然较严重,上游区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面积22%,中游区占该区面积16.7%,下游区占该区面积21.6%,中游区水土保持较好;三是中游区降水量是全流域的低值区,水土流失虽较少,但易旱,是流域旱情发生较多的区域;四是赣江赣州江段污染较重,一般为Ⅳ类水质,尤其是下游区支流袁水的新余江段污染严重,出现V类或劣V类水质,同时新余、萍乡降尘超标,空气质量较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