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书院文化

家乡区县: 江西省吉安县

书院文化
燕山书院 

龙江书院 

龙江书院位于宁冈县城西北的龙江河畔,清道光二十年(1840),县知事杨晓昀倡建。书院面阔三间,前后三进。门首悬“龙江书院”黑漆描金木匾,中栋明道堂为授课场所,后进为文星阁,可登楼远眺。左右迥廊与南北厢房连通,分设锦心斋、启秀斋、崇义祠、报功祠、珍席斋、步月斋、梯云斋、濑芳斋等,相互间以天井相接。整座建筑雕梁画栋,悬檐翘角,气势恢宏。院前用麻石条砌泮池,状元桥拱跨其上。

书院创建后,仿州序党庠之法,远效鹿洞、鹅湖、岳麓、嵩阳四大书院,近学白鹭洲书院,管理严格、治学严谨,士之负籍肄业者咸,视馆如归。

1927年4月底,毛泽东、朱德在龙江书院文星阁上进行了历史性的第一次会面。12月,在龙江书院开办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后改称红四军军官教导队),谭震林、贺敏学、张令彬、陈士榘等150余人在此学政治,学军事。如今,龙江书院已辟为井冈山革命遗址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内布置了红军军官教导队和朱德、毛泽东第一次会见两个陈列,使旧时景观与现实意义融为一体,龙江书院更加闻名遐迩。1995年辟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匡山书院 

在泰和县城东匡山下。后唐明宗长兴年间(930-933),里人罗韬建。罗韬字洞晦,号静逸先生,笃修潜养,淡于声利,以圣人之学聚徒讲学,使民风日淳明宗曾敕书,赐额褒扬。宋政和年间(1118),罗韬裔孙罗宏重修;元代,邑人康震以书院山长请归,重修书院,讲学其中;明、清两代沿用,历代多有名人题识。

复真书院 

复真书院在安福县洲湖乡田家村东侧(洲湖中学现址),离县城55里。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冬,邹守益首倡,与刘邦采、刘阳、尹一仁、周儒等就贞观废址建讲会式书院。刘阳题匾“砥德砺材”,门楼曰萃胜,内藏书籍。楼前有石狮一对,(每只围径1.4米,高1.68米),古樟两株,苍翠葱茏。楼左为飞中阁,楼右建刘邦采、王时槐二祠,后有聚奎楼,楼后为堂。

自明迄清,复真书院几经修葺。明崇祯年间,朱世守、王绩灿重修;清康熙三年(1664)王吉、周焕又修;乾隆八年(1743),朱翰复修;道光八年(1828),复修萃胜楼。

宣统元年(1909)改复真学堂,为当时安福县四大学堂之一。1912年易名复真学校,首任校长为拔贡彭延珍。现为洲湖中学。

皇竂书院 

在吉水醪桥乡固洲村,唐贞观年间吉州通判(一作通守)刘庆霖建。为我国私人最早创建的一所书院。宋代刘庆霖裔孙刘炎曾重建。久废。

仁文书院 

在吉水县城东门外,明万历十一年(1583)知县徐学聚创建。书院坐北朝南,前后三栋,占地数亩。前为堂,悬王守仁书“文章节义之邦”横匾,中栋为讲学之地,后栋为 先生宿舍,东斋、西斋有号房数十间,院前有一口用砌砖长方形大塘,塘水四季澄清。书院居全县书院之冠,时为名臣达官、学士宿儒的会讲中心。

民国初年,书院改为吉水县高等小学堂。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医院设于中。抗战时期,吉水县政府设此办公。建国后,吉水县人民政府设此办公。1952年,建吉水中学,院前大圹至今尚存。

白石山书院 

在吉水白石山中段,因山而名。宋初由中鹄乡人集资创建。白石山景色秀丽,林木荫翳,适宜士子进德修业。名师大儒设经馆讲学其间,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南宋淳祐间,胸有实学,品行端庄的易南一讲学书院,从学者甚众。文天祥曾为易南一的学生,宝祐四年(1256),师生同榜进士,一时传为美谈。嗣后,每届科考屡有高中者,书院名声更加显扬。

佳佳佳美i(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