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外八庙
指清朝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蒙古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十二座喇嘛教寺庙群。由于当年有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务处注册,并在北京设有常驻喇嘛的“办事处”,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承德外八庙这十二座寺庙的代称。这十二座寺庙在避暑山庄以北的山丘地带有八座,自西而东依次是:罗汉堂(大部分已毁)、广安寺(大部分已毁)、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毁)、广缘寺。避暑山庄以东的武烈河东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毁)。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乐寺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福寿之庙
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仿西藏日格则扎什伦布寺而建。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故名。据载,乾隆帝七十寿辰时,班禅额尔德尼远道前来朝贺,颇受礼遇,并建此寺居之。寺自南而北,前有石桥。寺内大红台内壁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建妙高庄严寺,为六世班禅讲经之所。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
普乐寺
普乐寺俗称“圆亭子”。位于安远庙之南、避暑山庄东北的平岗上。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建筑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由山门至宗印殿为汉族寺庙的传统形式。后部为坛城,城墙三重,第二层墙上四角和四面正中各置琉璃喇嘛塔一座。再上为平台,上筑旭光阁,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形制,阁顶有大型圆形斗八藻井,上有二龙戏珠,制作精美,金碧辉煌,具极高艺术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