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金塔坐落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古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间(公元904~907年),为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明七暗八层)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飘逸的飞檐,并悬挂铜铃(按照制作古代编钟的工艺,重新铸造风铃,七层七音)。绳金塔葫芦铜顶金光透亮,通身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古朴无华。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面真门洞、四面假门洞,各层真假门洞上下相互错开,门洞的形式各层也不尽相同。第一层为月亮门;第二、三层为如意门;第四至七层为火焰门,三种拱门形式集于一塔。 绳金塔塔刹高3米,最大直径1.75米,内以樟木构架为胎,外钉2—3毫米厚镏金铜皮。1988年维修拆卸塔刹时发现,该塔刹为同治六年制造,而重修该塔是同治七年七月始至同治八年冬完成。由此可见,在施工之前就对塔刹有周密的考虑和设计,塔刹各部位尺寸比例匀称,线条柔和流畅,在江南民间的诸多宝塔中,象这样的格局并不多见。塔以须弥座为塔基(基础仅深60厘米),历经近三百年未见严重沉陷和倾斜,这与现代建筑基础处理大相径庭。绳金塔内旋步梯直通其顶层,直视湖山千里道,下窥城郭万人家。绳金塔层层“飞檐翘角,铜铃高挂”,“双树影回平野暮,百铃声彻大江寒”(明、吴国伦吟绳金塔诗)。绳金塔风铃每层一个音阶,七层七音,微风吹过,悦耳动听。地宫为塔基下的一种建筑设施,1988年在维修绳金塔的过程中,在其他宫和塔刹内发现一批珍建设历史贵文物(现陈于绳金塔千佛寺内)。豫章民谣云“滕断葫芦剪,塔圯豫章残”,可见绳金塔是南昌人们心目中的风水宝塔。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绳金塔多次建筑。第一次重建是在元末明初,当时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南昌,绳金塔毁于兵火之中,明朝建立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第二次重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因1709年塔体长期失修而“全仆于地,无一瓦一椽存矣”。在巡抚冬国襄的主持下重建。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年(1822年)、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塔遭雷击起火,部分本质结构被焚,后又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劫难,整座塔仅存砖砌塔体及葫芦形塔刹。1985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绳金塔。自1989年维修后,历经十余年,自然损坏较为严重,由于当时木材未经防腐处理,木构件被雨水、潮湿等侵蚀而糟烂,有的被虫蛀、蚁啮而空朽,镏金铜皮(塔刹)锈损,油漆斑驳、脱落,砖石风化。2000年6月,在南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进行了全面维修,绳金塔重焕勃勃生机,可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相媲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