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

家乡区县: 广州市白云区

石井镇位于区境西南,东与新市镇为邻,北以流溪河为界与江高镇相对,南依广州荔湾区,西隔珠江西航道与南海市相望。耕地2.39万亩,农业人口5.30万,非农业人口4.59万。

建置沿革 清道光年间,石井地区分别属番禺县慕德里司的白坭堡、大望堡及南海县金利司恩洲堡、黄岗堡管辖。民国期间,石井地区分别属番禺县石井乡、佛岭乡(部分地区)、均和乡(部分地区)及南海县恩洲乡(部分地区)、上恩洲乡管辖。
1950年,番禺县成立第六区人民政府,辖原佛岭乡、均和乡管辖的夏茅、环 、大冈、马务、小坪、龙湖、唐阁、大朗等村,石井乡管辖的潭村、张村、古料、滘心、四联、鸦岗等村。同年9月,南海县上恩洲乡管辖的槎溪、凰岗、马岗、亭岗、浮山也划归番禺六区管辖。
1958年1月1日,石井地区划归广州市郊区管辖。同年8月成立石井人民公社.
1987年1月,郊区易名为白云区,石井归属白云区管辖。
1989年,划出螺溪、坦尾、河沙归新建的松洲街管辖。
1995年1月,划出同德村归新建的同德街管辖。
辖区 石井镇现辖西郊、沙凤、横沙、槎龙、潭岗、小坪、马务、夏茅、环 、大冈、张村、庆丰、红星、滘心、鸦岗、朝阳、大朗、龙湖、唐阁等19个行政村和石井、大朗、马务、龙湖、槎龙、夏茅、沙凤、横沙8个居民委员会。
2002年1月17号,石井镇的西郊村和松洲街道办事处的河沙村、坦尾村(统称大坦沙岛)划入荔湾区
2002年7月将石井镇小坪村划入新景街(新市)管辖,马务村划入黄石街管辖,槎龙村划入松洲街管辖,金沙洲划出成立金沙街道办事处
2002年7月31号石井街和金沙街办事处挂牌(现总面积39.28平方公里)

农业 石井地区历来以农业为主。建国前,耕作技术落后,水利设施简陋,农作物产量很低,农民生活贫苦。建国后,在完成了土地改革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
在实现农业集体化之后,又引导农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农具,大力兴建水利,保证农业收成。1978年以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石井农业发展势头更劲。1995年,水稻单造亩产376公斤,蔬菜亩产1575公斤,花生亩产165公斤。农业总收入达2.56亿元。
建国前,石井地区农民只养少量家禽、家畜,以补家用。建国后,农业集体化也带来畜牧业集体化,除奶牛、耕牛由集体饲养外,公社、大队还创办了猪场、鸡场、鹅场、鸭场,使石井公社畜牧业发展迅速。
1978年后,养鸡养鸭专业户最早出现于新庄、潭村,并辐射到全镇,还出现了养鹌鹑、鹧鸪的专业户,“八五”期间,养鸡万只以上的专业户有35户。1985年全镇饲养“三鸟”682万只,其中鸡564万只、鸭55万只、鹅6万只、鸽41万只、鹌鹑8万只、鹧鸪8万只。
1995年,全镇养猪9.23万头,出栏6.09万头,为国家提供肉食3790吨。塘鱼养殖面积5797亩,亩产375公斤,总产2240吨。
工业 建国前,石井地区手工业有木器、打石、建筑、打铁、竹器、打布扑、缝纫、扎纸等。工业有私人碾米厂4间,砖瓦厂则分布于地利窑和土生窑一带。民国初年,庆丰村曾办过造纸厂。
建国后,1955年对手工业及工业进行改造,组成木器社、竹器社、五金社、建筑组等生产合作社。1958年,石井集体企业有石灰厂、白泥厂、石英砂厂、耐火材料厂、农械厂、肥料农药厂、造船厂等,工业收入31.7万元。

改革开放后,1983年开始引进中外合资企业,广州丰盛鞋业有限公司率先于石沙公路开业。1987年,石井地区集资630万元修建43条公路,合计72公里,全部铺上水泥路面,建成镇境内的交通网络。1987年与外商合资创办广荣鞋业有限公司。近年,石井工企业发展迅猛,外来投资者络绎不绝。1990年,镇办、村办、队办、新经济联合体办、个人办的工业企业共955间,总收入近7亿元,被授以“全国乡镇百颗星”称号。1988年,石井镇与港商、台商合作创办石井工业加工区。其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遍布全镇。在引入外资建厂的同时,也注意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调整产品结构。并引导各村利用有利条件,发展优势,创造更好成绩。镇办水泥厂生产的“石井牌”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及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从1984年开始连年被评为部、省、市优质产品,1995年在全省水泥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榜首。近年来,石井镇逐步形成了7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专业村:朝阳科技村、庆丰工业村、西郊旅业村、大朗储运村、小坪鞋业村、龙湖运输村、横沙造纸村等。
1995年,石井镇有乡镇企业1000多家,联合体、个体的企业1000多家,石井镇工农业总收入达31亿元,超亿元收入的行政村有13个。至1995年,石井工业企业有建筑、建材、制衣、五金机电、工艺、化工、制鞋、饮食服务、食品加工、印刷、饲料加工、家具用品、卫生用品、兽药、真空镀膜等69个行业。1995年,年在百万元收入以上的镇办企业有14家,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办企业有66家。

文化 建国前,石井地区文化活动沿袭地方传统习惯,每逢节日请“过山班”或“名班”演戏,或进行舞狮活动。
1958年,石井设立文化站,站址在升平社学。各大队设文化室,有图书、乒乓球、象棋、康乐棋等文娱体育用品。“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站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前后,镇党委抽出专人负责石井文化站工作,主抓群众文化、宣传工作。1974年,石井文化站以小报形式油印出版《石井文艺》,每年举办征文、书画赛1次,邀请专业人士评奖。
广播站创建于1958年,当时工作人员4人,设备有2×250瓦扩大机1台,150瓦扩大机1台,架设广播专线(双线)80公里,竖架线杆2000多条,安装高音喇叭25只,于早晚播放2小时。1966年广播站停止了播音,至1967年才恢复广播,并重新安装广播专线。1987年3月9日,石井广播站易名“石井电视广播站”。
建国初期,人们很难看到电影。自1958年后,区电影队每两星期巡回放映1次,石井圩则每星期放映1次。1978年以后,电视机陆续进入机关企业,随后更进入了家庭。
1990~1995年,石井镇建广播电视站,建设了有线电视网络。1995年底,有12个行政村联网,电视网线路540公里,入户9000户,并在每晚8∶00~9∶00时插播本镇自办电视新闻节目和信息交流节目。
教育 建国前,石井地区教育事业多由村管理,由公尝拨款或私人出资和收取学费办学。1950年,石井地区有小学19间,学生3636人,教师143人;1958年,开办4个初中班,学生165人,教师10人;幼儿园6间,幼儿1006人,幼师51人。1982年,石井公社集资兴建第一所社办中学———石井中学,解决了周围7间小学毕业生升初中问题。1986年兴建石井二中。1990年有小学20间,学生7230人,教师375人;初级中学4间,学生3572人,教师251人;幼儿园33间,幼儿1404人,幼师130人。1995年有小学21间,学生7840人,教师318人;初级中学6间,学生3104人,教师236人;幼儿园31间,幼儿2628人。
石井街位于广州市西北部,人口约15万,其中常住人口8.4万,有着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有宋代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门返照",道光年建造的"升平社学","义勇祠"和"石井古桥"等文物古迹。近年来,石井街新建有新城区文化广场公园,潭村公园、双拥公园、庆丰公园、新庄公园、兴隆公园、九隆公园、张村公园、马岗自然村文化广场,荔园生态新庄等生态公园。
石井街物产富饶,交通便利,京广铁路、广清高速公路、广花一级公路、新机场快速干线经过辖内,有水泥、电线电缆、鞋业、塑料、玩具、机械、皮具、服装等90多家大中型合资、独资企业和专业市场,现还正在筹建黄金围物流园区。石井街现有石井水泥公司、西城实业公司、庆丰电线厂、庆丰铜材厂等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辖区内有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属学校、广州大学庆丰实验学校、广州市医药中专、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司法警察职业学院等教育机构。

kang007(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