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孔庙

家乡区县: 江西省丰城市

丰城孔庙,是丰城市镇年代久远、州县遐名的历史文物古迹之一。过去,在全国的著名孔庙建筑群中,以它的规模、建制的完备、曾为“全国三个半孔庙”中之一位。
丰城孔庙坐落在丰城市剑光镇东门(即现丰城第一中学所在地),原建筑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是江西省最大孔庙建筑之一。宋绍兴十三年(1143)由县治东南迁建于此,为宋、元、明、清四代丰城学宫和祭祀孔子之所。至民国23年(1934)修建后,改名“孔庙”。元至元、大德、皇庆年间均有复修,元末周围建筑毁于战火,仅存大成殿宇。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恢复原貌。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屡有修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太成殿及两楹。至此孔庙形成宏大规模,闻名全国。
丰城孔庙,始称学宫。据载。唐永徽二年(651年)丰城迁县治于今址时,建于县治东南(遗址不可考)。宋绍兴十三年(1154年)高宗中兴大学、州、县亦相继建学,丰城县令雷继远,乃徙建于治东(即现址)。当时规模“地广五亩、面势惟新、高明宏丽、舍奠及时”。这便是丰城孔庙的原身。嗣后,历宋、元、明、清以至民国各朝相继增修、扩建、重修、使它规模愈为宏丽,规制更臻完备。[1]
2历史记载
编辑

据《县志》材料载,自宋至清前后大小修葺、修建近30余次,大约每隔3—10年便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兴修。其中,以乾隆四年的兴修规模最大、乾隆三年春开始筹划,四年六月兴工、五年秋竣工、前后费时3年,费银6千两,规模也最完备。
对于孔庙的规划和修建,历朝都十分重视,由州、县尹亲率官员邑绅、名宦名儒,博士弟子,相为考稽制度,审理阴阳,精意裁度,择材鸠工,或建、或迁、或增、或饰,力求缔构完美,仰合规制。
孔庙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周围配套附属建筑,均是以大成殿为中轴线展开。殿后建有明伦堂、崇圣祠、尊经阁、江山秀杰楼。殿东建有魁星阁、文昌宫、副斋署、剑匣亭、殿西有正斋署、忠义孝弟祠,龙山书院、讲堂。东西配比匀称翼如。其庙、堂、祠、阁、楼、亭、也均按次增筑高度、使其门高于衢,庙高于门,堂高于庙、楼高于堂、高低梯比俯仰成序,对孔庙周围环境,历代经营者,也着意刻划,如数度迁徙庙前星稠民居,收莲湖、射圃湖,等于苑邑,建故县之文明高塔,取斗牛文笔相辉映之义,使其含辉挹秀于龙山剑水之闻。
关于丰城孔庙辉煌壮丽的规模,清代乾隆间丰城文儒盛逢澜,在《重修儒学记》中作了毫不夸饰的描述:“文庙规模壮丽、金碧辉煌、为千古之所未有。凡直、省,州、县无不仰体”。1945年丰城县立中学(丰城中学)设此后,古建筑失修,兴建校舍,附属建筑群逐渐拆毁。“文化大革命”中,孔像被毁,现仅存大成殿。1984年列为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胜祠典》亦列“丰城文庙”条,记述旧时孔的盛况。
丰城夙有“人杰地灵”之誉,是江西的望邑。历代以来,人文辈出,汉有徐穉,唐有王季友,宋有范应铃,元有揭傒斯、熊自得,明有朱善、雷礼,名臣大儒,或掇魁登科鼎甲,或蜚声翰苑,或奏绩部堂,他们之所出,都和丰城传统的历史文化薰陶,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丰城孔庙。它是尊儒重道的重地,兴才育英的最高学府,所以从她悠久的文化传统渊源和她古老的文化艺术建筑价值来说,都不可忽视,对于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旅游开发,也有着积极意义。

吕晨文(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