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壮族经济——农业

家乡区县: 云南省马关县

一、种植业

种植业是壮族人民从古至今的主业,种植业的投入和收获占整个经济活动中的90%以上。种植的品种项目,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木三项。

粮食作物的品种选择:

水稻:历史上壮族人民喜爱大白谷、小白谷、香谷、白脚红谷、地谷、团糯、长糯、红糯、酒糯等品种。香谷和糯谷是壮族人民最喜爱的水稻品种,称为上等粮,具有他们特殊的使用目的和意义。所以,在历史上壮族人民种植的香谷、糯谷品种,一般要占三分之一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壮族人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生产集体安排。这时期的稻属品种选择上就有所变更,把解决温饱问题列为首位,香谷、糯谷的种植量下降,壮族人民习俗所需的香谷、糯谷就受到了些影响。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壮族人民又充分发挥了自主权,在确保主粮的基础上,灵活安排了适量的香谷、糯谷品种,满足了自己习俗的需要。在主粮品种的安排上,广泛地推广了广长矮、黄皮矮、珍珠矮、老来青、台北8号、籼优63、D优、408等优良品种,同时,加强了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使壮族人民以稻谷为主的粮食产量逐年增产增收,由过去单产三四百斤,普遍上升为八九百斤,少数的翻千斤。除满足了自己口粮需要外,还有商品粮和储备粮。

玉米:历史上壮族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有:黄包谷、白包谷、白糯、花糯、黄糯等品种。尔后又推广了“群改种”、杂交包谷、地膜覆盖、定向直播等先进技术,单产由旧时代的一两百斤,增至现代的五六百斤。壮族人民每年收获包谷,除了部份补充口粮外,绝大部份是用作饲料和商品粮。

杂粮:壮族人民还善于种植甜荞、苦荞、红米、小米、六谷等杂粮品种,这些品种为数不多,只占整个粮食收入中的10%左右,也有部份地区种小麦。这些品种收获后,部份食用,其余作饲料或商品粮出售。

另外,还种植薯类、豆类、瓜类等作物,有专种,也有套种。其中:薯类主要有红薯、芭蕉芋、木薯、大山药等,红薯、芭蕉芋主要用于饲料;木薯、大山药主要是用于菜食。豆类主要种植黄豆、小豆、蚕豆、豌豆、四季豆、豇豆、金豆等。瓜类主要种植南瓜、东瓜、西瓜、黄瓜、洋瓜、苦瓜等。部分地区,近年来大量推广西瓜种植,作为商品打入市场。

经济作物品种选择:

甘蔗:一般居住在亚热河畔地区的壮族均有栽种。多的种上数十亩,少者几亩、几分。原来的品种,多是本地软皮蔗(脆皮蔗)。单产每亩可达四五吨以上。种得多的农户,多数有小型红糖加工场地,加工成红糖后向市场销售;部分农户将鲜蔗直接在市场销售。1982年县内建起了白糖厂,为了满足糖厂需要,壮族地区积极扩大种植面积,选择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植及管理,达到了增产增收,形成了这些地区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

棉花:棉花是壮族历史上衣着原料的主要来源,凡是适应种植的地区,均普遍种植。他们靠自种、自纺织、自染、自裁、自缝来满足自己日常的衣着需要。种得多的农户,也向市场销售棉花、棉线、棉布成品。特别是壮族姑娘未“做家”前,均喜欢在娘家自己开一片荒地,种上棉花,称为“私方地”,自作收入、自作处理。随着国家工业不断发展,布匹逐步满足人民的需要,壮族地区种植棉花也逐步减少,多数地区已经消失。

花生、油菜、马牙花、茶子果、桐子果等油料作物,也是壮族地区经济作物的重要项目。花生在一般农户里均有裁种,收获的花生大部份是向市场销售;油菜、马牙花收获后,大部份向市场销售,部份自己用于榨油食用或神台照明;茶子果、桐子果收获后也有向市场销售,也有自行榨油作照明用。

“三七”药材在旧时少有人栽种,解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大量种植。后期国家又引进“山岛”在部份壮族地区种植。两项药材的经济收入也在壮族人民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用材林和薪炭林:自古以来,壮族人民喜种植杉木。一般农户均有自种、自管、自用的杉树林,多则几十亩,少则几亩、几分,或是田边地角均有种植。杉木主要是用于建楼房或部份出售,增加经济收入。为了生活需要,还善于在自己的荒山栽种、培育薪炭林,解决烧柴;壮族的村前、村后善于封山育林,作为公山、龙树,既维护生态,保持水土,又美化了村容村貌。

二、农耕的特点

壮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劳力安排及其男女分工的特点。壮族人民的冬季农活是为来年的大春栽种作超前准备的。秋后至腊月底,男劳力的主要任务是翻犁冬田冬地,如果到了腊月三十晚,田地尚未翻犁,就会被人们视为“懒人”,其田地称“懒人田”、“懒人地”,男子出门脸不光彩。因此,一般的人们都不愿让人看不起,努力抢先把冬田冬地翻完方可罢休。妇女劳力的主要任务是除厩肥、铲草灰。她们把畜禽厩的粪全部挑到场地,铺开爆晒,边晒边翻打散、打细,直到全晒干后,搂堆发酵待用。将草木灰筛拣后运到家里,再拌上清粪水,搂堆发酵待用,备足来年大春种植的全部用肥。

春节过后,进入了紧张的春耕播种。男劳力把原来已翻犁的地全面过耙一道,又犁又耙一道,一般的都是两犁两耙后再打沟下种,有些还做到三犁三耙后下种,田边地埂都整理得干干净净,地头不漏铲一锄,壮语常言说:“兔累连坝拜,扣南不耐赖”,(其意是:地头少铲一锄,粮食就少收一点)。秧田的整理更认真,要求四犁四耙、水面平整、水深均匀,便于灌排。在小秧成长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小秧移植的准备,将土块翻犁耙好、铲埂、糊埂。待小秧到期后,立即投入大面积的小秧栽插。中耕管理上,地里包谷秧,一般要薅两道,并随时清除地边、地埂杂草。旧时,大面积包谷秧是不追肥的。田里稻谷,一般薅两道秧,并适时割埂草,保持供水正常,有些农户还善于在新开的田里追清粪水来保粮食丰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壮民族已实行现代的中耕管理,在田地里适时追施化肥,防治病虫害,确保粮食增产。秋收时节,善于掌握“九黄十收”,适时收割,避免造成粮食损失。

壮族人民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工具运用方面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旧石器时代就与先进民族一道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等工具。延年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近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需的完整的劳动生产工具。例如:木制农具有犁、有耙、有龙骨抽水车;水力驱动旋转提水机(木质结构);铁制农具有犁花、各种锄头、各种刀具、斧具;竹制农具有马箩、挑箩、背箩等。这些农具大部份都是靠自己的木匠、铁匠、竹匠制作。一般农户都能制作犁、耙、竹箩等竹木用具。其农业动力上,除了人力外,主要是靠水牛、黄牛来完成拉犁、拉耙农田地耕作,靠骡马驮运作交通工具。70年代开始,马关壮族地区的生产工具有了新的改变。县农机学校组织学员,先后在戈作、中寨、下寨、坝尾、马安山、博车、漫铳、小麻栗坡、田房等壮族村寨或地区,推行机耕、机耙、机插、机割、机械加工等机械化示范作业。又在部分地区建立机电提水站、机车运输等。随后,部分壮族村寨依靠国家、集体资金,购置了各种农业机械,逐步向现代的生产工具迈进。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后,采用机械耕作的已很少,保留的只有运输机械、提水机械、加工机械,特别是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基本上普及壮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王野骁(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