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苗族心理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

家乡区县: 云南省马关县

民族心理��质,亦称“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民族心理素质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苗族心理素质中,既有诸多值得继承弘扬的传统美德,又存在着一些阻碍本民族文明进步的习性。本文拟就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等作一些浅析,以求专家学者指正。

历史与环境造就了苗族封闭的心理
(一)历史沉淀
苗族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古代,苗族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部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因而不断受到统治阶级的征讨和清洗。为避免灭族之灾,苗族从长江中下域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大规模地向南向西迁徙,颠沛流离,逃遁于中国西南的高山深谷之中,逐渐形成了当今与他族大杂居本族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既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苗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历史的烙印。正如有的学者所论:“苗族是我国历史上经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最为深重的民族之一,……近代历史上,苗族人民所受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封建社会以来空前深重的。”[1]如此的历史灾难,苗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辛酸深深埋在心底,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封闭的心理。
(二)环境造就
由于历代统治者对苗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苗族不断向西南腹地深入,并最终选择高山僻岭作为生息之地,因而形成了当今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有人曾经对文山州各个民族的居住环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汉族占街头,壮族占水头,苗族占山头,瑶族占箐头。”文山州的苗族人口有40多万,分布于八个县,虽与其他民族大杂居,但大都处于边远的山区和高寒山区。这些高山峻岭在历史上无疑是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地方,只有选择这些地方才能避难生存。长期的自然环境封闭,使苗族社会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加之居住环境不论村落大小,均为聚族而居,经济交往和信息沟通均限于族内进行,外界文化较少渗透,这在强化苗族内部团结和睦的同时,也形成了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这里所说的“自我封闭”,不能视为绝对排外,而是因为受环境所限的结果。事实上,苗族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大方的民族,也是一个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民族。

王野骁(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