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苗族心理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二)

家乡区县: 云南省马关县

   封闭心理对苗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苗族的心理素质也同样如此。苗族性格中的豪爽大方、热情好客、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等等,都为世人所称道,这是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则是几千年形成的自我封闭。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自信心,进取向上不足
封闭心理的具体表现是缺乏自信、胆小怕事、不敢为先。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随之而来的是容易满足,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只要具备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可,丰厚的物质财富与多彩的精神生活似乎与他们无缘。在生产上,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产业单一。大家在贫瘠的土地上使大力,出大汗,广种薄收,粮食收割了,任务也随之完成,吃饭问题是解决了,但终究摆脱不了经济上的贫困。少部分农户甚至连自家的承包土地也未能耕作好,一季的粮食尚不足以养家糊口,临近春节还愁无米下锅,更不用说有猪可杀了。在生活上,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秋冬季节正是寻找财源的好时机,然而大家都无所事事,有的坐在房前屋后烤太阳,有的邀约亲友成天喝酒聊天,酒喝多了,难免会发生好友变仇人,兄弟闹翻天的事情。酒席上,妇女们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饮酒行列,张家长李家短理论不休,难免会出现拨弄是非,造成邻里不和、妯娌反目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信心,进取向上不足,没有过高的期望值,因此,从生产方式到生活习性,从居住条件到卫生环境,苗族较之其他民族都要落后很多。
(二)缺乏凝聚力,团结协作不够
在社会活动中,外在的社会控制力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苗族社会里,存在着较严重的不受社会控制力约束的思想观念,这是苗族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所形成的。由于缺乏统一号令意识,缺乏凝聚力,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项目在苗族聚居的村寨较难组织实施。比如各级政府积极倡导“若要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共识,然而一些地方的苗族群众却想不通这个道理,不愿意接受修筑公路的意见和建议。固守着这样的观念,即使地方政府采取半强制性手段(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控制力),群众不得不投劳,也总是成天在工地上吵吵嚷嚷,出工不出力。由于无全局观念,纪律松懈,个人私利严重,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一些由国家投资的公共事业项目往往错失良机,致使部分苗族聚居区失去了应有的发展依托。
(三)忽视文化教育,劳动者素质低
封闭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肯接受先进的文化,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长期以来,在苗族社会中,“读书无用论”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市场。不可否认,当今时代,苗族中已有高、中级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教授,有科技工作者,他们无疑是苗族的精英,是苗族的骄傲,然而这只是极少数。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离不开对文化教育的接受和重视,离不开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知识改变命运,智慧来自学习。苗族内部普遍认为,读书要吃饭,不读书同样可以吃饭。是的,不论做什么都得吃饭,问题是众人吃的这个“饭”,存在着相当大的质量和等次区别。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许多发展相对较快的民族,不管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即使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也要想方设法供孩子读书。可从文山的情况来看,处于偏远山区的不仅仅是苗族,其他民族也有这种情况,但相比之下,苗族的文化教育却要落后得多。部分苗族聚居的村寨,学校就建在家门口,可是苗族子女入学率相对要低,有的家庭有三、四个强劳力,却不愿供一个小孩念书。不打牢基础,难以建高楼。一个普遍缺乏文化知识的民族,必然不能从事复杂的劳动,不能从事复杂的劳动,这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定迟缓。
(四)嫉妒心强,相互限制
苗族封闭心理的又一表现是妒嫉心强,相互限制。在苗族内部,人人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然而,却不是相互学习,设法超越,而是揭其之短,打击讽刺。比如在国家公务员队伍中,某人被组织提拔担任领导职务,一些人就会议论:“让此人当领导,还不如让我当”;别人通过辛勤劳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他怀疑别人的收入“取之无道”;别人举荐优秀人才,他在那里坐而论道,说这也不行,那也有毛病等等。又如在农民群体中,嫉妒心理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形式:有人种的树苗长势良好,有人就用来试刀;有人种的庄稼长势喜人,有人就放牛踩踏;有人芦笙吹得好,有人就设法报复,哪怕付出代价也不顾及后果等等。

王野骁(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