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苗族寻根的故事(一)

家乡区县: 云南省马关县

中国民族博物馆韦荣慧副馆长在筹备一个“苗族历史文化”展览,展览大纲里有“寻根”的内容,由此我想起几个海外苗族寻根的故事。我一向比较懒,似乎没有给三苗网写过文章。但是最近不知啥的产生了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紧迫感,于是便把这些点滴记忆写了下来。

第一个故事:我认识的第一位美国苗族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约是在安顺召开的贵州省苗学会的会议上,我说我想去云南文山做调研,当时在云南省委民族工作部工作的苗胞李光亮说,那么你就在春节来吧,届时有美国苗族同胞要来,文山有人来接,就跟着一起去。到了春节我真的就去了。美国来的苗族同胞叫王杂国(音),文山来接的苗族同胞是时任文山师范校长,现任文山州民委副主任、调研员、文山州苗学会会长王万荣一家三口。论辈分,王杂国是叔叔,王万荣是侄子。我们一行要去王万荣的老家文山州马关县夹寒箐村。到了那里,我在他们家里和王万荣的母亲、妻子等妇女们聊天,王校长则带他的叔叔去走亲探友、拜访家族。我在夹寒箐呆了十天,王杂国呆得更长。王杂国大约四五十岁,他是我见到的第一位海外苗族同胞。这次见面,有两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刺激了我日后去学习苗语西部方言。
第一件事情是在我刚刚和王杂国见面的时候,因为我俩的苗语不通,没法直接交流(我是黔东南雷山县苗族,属于苗语中部方言。他是美国苗族,说的是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于是他说,既然我俩语言不能相通,怎么证明我们是一个民族呢?关于他的这个问题,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予以回答。这篇文章是为1996年美国弗雷斯诺大学第八届教育年会的专题发言写的,因故未能参会,会议帮忙翻译为英文和苗文,英文在大会上请人代为宣读,苗文纳入该校“苗族文化”课教材。后来法国苗族女博士杨高丽(音)又翻译为法文,放到她的网站里。这篇文章的中文版后来投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十期发表,题目是:《跨国苗族认同的依据与特点》。后来获评为第七届贵州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二件事情,是王杂国到了夹寒箐以后,拿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老挝苗族杨雄录(音)创制的苗文课本,教几位苗族孩子学习。开始我因为语言不通,没有参与。后来王杂国看见我坐在一边,就叫我过去一起学习。他教的是字母,也就是声母韵母等,我就和其他学生一起跟着发音。结果得到了王杂国的表扬,说我虽然不会说西部方言,但是发音比其他学生还准。

王野骁(2015-05-1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